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推動農業發展的新任務、新路徑,為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提供更多充滿活力的主體力量。
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人、核心在人,主體的培育至關重要。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發展的主要任務、改革的主攻方向都在發生改變,適應新形勢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必然要求具有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現代農業從業者,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愛農業,才能對農民有認同感,對農業有親近感,對農村有歸屬感,才能把務農當作一項事業,長期積累經驗,不斷研究做好;只有懂技術,才能更好地將農業科技應用于生產實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發展;只有善經營,才能充分把握現代大農業的特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生產做出有效響應,進而推動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變革。
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形成農業農村改革綜合效應的客觀需要。如今,農村改革全面推向深入,農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民收入齊頭并進,就需要統籌考慮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就需要協調利用農業發展所涉及的土地、水、氣候資源、農資、勞動力和資金等生產要素。要把這些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必須借助經營組織體系這樣的“軟資源”。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鮮明的示范功能、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既能發揮傳導市場信息、運用新型科技的載體作用,還可以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整合金融、科技、土地等各種要素資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綜合效應的形成。
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必須立足于當前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根據各地實際加大培養力度,加快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既要積極鼓勵和引導返鄉回鄉創業的農民工、大學生投身到現代農業建設中來,更要從本地人力資源入手就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要注重加強組織協調、明確職責,建立產學研結合、農科教大聯合和大協作的運行機制,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要進一步整合落實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要加大農村改革的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切實解決新型職業農民成長中的各種煩惱,讓農村真正成為干事創業的新天地,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令人羨慕的職業。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各地要深刻領會總書記對發展新階段的重大判斷,準確把握三農發展的新形勢新機遇,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作出新的積極貢獻。(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