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暖風和煦。3月24日上午,在山東聊城東昌府區閆寺街道周店村菇農許萬昌的蘑菇大棚里,工人們正忙著采摘蘑菇,大棚外的收購點上,停滿了一輛輛掛著外地牌照的貨車。“我這全是采用新配方養殖的蘑菇,這已經是第三茬了,基本上每天能摘200多筐,全都銷往濟南、青島、陽泉、大同等地。”許萬昌說。
今年55歲的許萬昌,在聊城平菇養殖行業可謂大名鼎鼎。1981年,他看準了栽培食用菌前景廣闊。初期,一次投料6000公斤,獲利1500元,這在當時能頂一頭大牛價錢的收益讓不少村民動了心,劉德堂、劉金鋒等十幾戶村民開始跟著許萬昌養平菇;1995年,許萬昌建起一個110米長的平菇大棚,實現一次投料3.5萬公斤,純利3萬元。這個消息在十里八鄉傳開,鄉親們爭相前來“取經”,爭建蘑菇大棚;2003年,許萬昌投料40多萬斤,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養菇大王”,此后,周店村的食用菌投料規模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如今,投料1000萬斤的規模使該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食用菌百強村”。
但是,許萬昌不滿足于此。他在養蘑菇的同時,還不斷鉆研蘑菇栽培技術。近年來,他共寫出5篇學術論文,其中3篇已經發表在《中國食用菌》、《食用菌》等核心學術期刊上,此外,《8個無棉籽殼平菇配方的特點及注意事項》《不同出菇方式對平菇產量和質量的影響》兩篇論文己完稿。著名食用菌專家、河南農大邱立友教授這樣評價他的論文:“對生產經驗的總結和分析很有見地,不比現在許多科班出身的科技人員差。”由于在實踐和學術上經驗豐富,許萬昌被吸納為山東省食用菌栽培技術創新團隊成員。
近幾年,平菇價格下滑、用工成本升高、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特別是2016年平菇養殖主要原料——棉籽殼的價格達到每斤1.4元,創歷史新高,利潤微乎其微,菇農積極性受到打擊,栽培面積大幅縮減,而且本地平菇個大水大、層次有待提升。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探索新的栽培模式、走向產業高端成為許萬昌和團隊成員苦苦思索的問題。在考察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許萬昌終于找到了棉籽殼的替代品——木糖醇渣,價格僅為8分錢一斤。目前,許萬昌的5個菇棚共投料16萬斤,全都采用木糖醇渣加玉米芯發酵料袋栽平菇新配方。“這樣一來,原料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長勢好、密度大,產量提高了20%。”許萬昌說。前段時間,聊城市平菇產業提質增效研討會在許萬昌的菇棚里召開,市農委、市農科院以及全市蘑菇養殖大戶60多人參會,許萬昌介紹了8種無棉籽殼配方的平菇栽培方式,受到與會人員的認可。
為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術,許萬昌成立了萬昌食用菌養殖專業合作社,為菇農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棗李、鄧王等周圍五六個村的近百戶菇農紛紛加入。“人生的價值并不是只看你掙了多少錢,而是你幫助了多少人,成為一名光榮的鄉土科技人員,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許萬昌說,“今后我將腳踏實地搞好配方創新和技術創新,帶富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