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陳小俊)——山東菏澤鄆城縣南趙樓鎮甄莊村“兩委”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紀實
鄆城縣南趙樓鎮甄莊村位于鄆城縣城南部12公里處,全村有360戶、1024人,耕地面積1750畝。該村“兩委”班子采取典型示范,“一帶一、一帶多”整村推進的鏈條式經營模式,帶領群眾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探索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014年8月,村黨支部書記張慶濤自掏腰包,帶領村“兩委”一班人,組織200多名群眾到省內外食用菌生產基地考察學習。經過考察,大家都認為項目不錯,但害怕投資打了水漂,遲遲下不了決心。
為了打消群眾顧慮,2015年8月,張慶濤籌資50多萬元,建成10個食用菌大棚,率先進行示范種植,決定先干起來,給大伙做出榜樣,其他村干部也都紛紛響應。結果,食用菌當年就見了效益,平均每個大棚獲利6000元。群眾一看,心里有底了,很快就有10余戶參與進來,新上食用菌大棚70多座。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食用菌種植,實現規模化生產,張慶濤決定個人出資100萬元,作為食用菌種植專項基金,哪戶群眾打算從事食用菌種植,先為他們建好大棚、買來原料,待收到效益后再原價償還,從根本上解除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大家參與種植的積極性高漲起來。2016年,全村高標準食用菌大棚發展到86座,占地面積130畝,實現銷售收入720萬元,從業農民人均增收5萬多元,走出了脫貧致富新路子。
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張慶濤發現,部分戶種植的黑平菇個頭小、品相差,銷路不佳。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個人出資,從聊城市高薪聘請了3位食用菌種植專家,專門進行技術指導。三位專家被張慶濤等人無私奉獻、造福一方的精神所打動,決定留下來,把食用菌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張慶濤和村“兩委”一班人,請專家辦起食用菌種植課堂,對群眾進行技術培訓,三位專家課堂上講理論,大棚里教實踐,群眾的食用菌種植技術提高很快,生產出來的食用菌,品相和商品性達到100%,含水量低于20%,用甄莊村食用菌做出的菜品,口感微甜、香軟酥滑,充滿野生蘑菇的清香,受到采購商和周邊大型超市的好評。為了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甄莊村為食用菌注冊了“仙姑情”“老味道”等商標,“仙姑情”蘑菇取得綠色農產品證書,食用菌包裝禮盒通過電商銷售到深圳等地。2016年9月,甄莊村被評為“一村一品”省級示范村。
為了推動食用菌種植產業化發展,張慶濤又拿出資金60多萬元,將連接食用菌大棚的2100米道路進行了硬化;新打機井2眼,專供食用菌種植戶用水;建設了食用菌拌料場,自購食用菌鍋爐等設備,供食用菌種植戶無償使用。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甄莊村及周邊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保證。同時,張慶濤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赴全國各地考察食用菌市場,建立廣泛的供求關系,拓寬了食用菌銷售渠道,甄莊食用菌一直供不應求,種植效益越來越好,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也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