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房琳)日前是香菇菌棒從轉色到出菇的關鍵期。一大早,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店子鄉的香菇種植戶任建龍,就給恒遠食用菌種植基地技術員辛偉冬打電話,請他來自己的香菇大棚看一看。曾經,任建龍也是恒遠食用菌種植基地的一名工人,在種植基地干了兩年后,去年,他利用4000元貧困戶到戶增收補貼和一點個人積蓄,開始自己種植香菇。昔日的老板辛東不但沒有不高興,還給予他很大支持。
對辛東來說,盡己所能帶動貧困群眾脫貧是他在店子鄉從事香菇種植的動力之一。辛東也是陜州區人,16歲就外出闖蕩,一直到2013年,39歲的辛東回到家鄉,運用在外學到的食用菌種植技術從事生產。
“在盧氏縣(注:屬三門峽市)看到家家戶戶都在種植香菇,但是他們的條件還沒有我們老家的條件好,我就有了回家創業這個想法。”辛東說。在鄉里的大力扶持下,他創辦了恒遠食用菌種植基地,基地發展順利,現在已有35個大棚,年產香菇60多萬斤。
自己富不算富。為了帶動鄉親脫貧致富,辛東招工時優先雇傭當地貧困戶,此舉也獲得政府的獎補扶持。據陜州區店子鄉黨委書記衛旭輝介紹:“對于當地的香菇種植戶,市里面每個棚獎補一萬,區里邊每個棚獎補四千。種植戶招聘工人時,每雇傭一個貧困戶并且年工資在一萬八以上的,區里面獎勵五千塊錢,鄉里邊再獎補五百塊錢。”
除了雇傭貧困群眾務工,辛東還鼓勵他們學好技術后回家自己種植,并提供全方位服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任建龍和姐姐一起租了兩畝地,建起了兩個標準化香菇種植大棚。
對于一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辛東的種植基地采取“代種代養”,貧困戶利用到戶增收補貼購買菌棒后,交由種植基地,基地代為管理,銷售后除去管理成本,剩余的收益就歸貧困戶所有,這樣可以確保貧困戶零風險、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