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劉懷瀛)“現在,合作社每天有四五噸的茶樹菇銷往杭州、金華等地。”在浙江省衢江區后溪鎮的食用菌種植園里綠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毛金富介紹。
毛金富是后溪鎮泉井邊村人。18歲就外出學習駕駛技術,一直在江山開出租車,年收入4萬多元。
2008年春節前,他接送一名江西旅客去長途汽車站,返回途中經過江山市農貿城,發現過道里擠滿了買金針菇的顧客。一打聽,金針菇要18元錢一公斤,而且市場上供不應求。接下去的半年多,他購來有關金針菇等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書籍,隨身帶在車上,趁有空閑的時間學習鉆研,并到郊區的金針菇棚里拜師學藝。
2008年9月,毛金富轉讓了出租車,回家鄉投資11.7萬元,從農戶手中租賃2畝多田,在村口建起1300多平方米的金針菇大棚,并購置蒸汽爐1個,接種箱7個,配備菇原料、菌種,步入了栽培金針菇的新行業。
“栽培食用菌最重要的是掌握過硬的技術,要把握好基質配方、季節選擇、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出菇管理和及時采收這五關。”毛金富的介紹頭頭是道。“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氣溫前高后低,從25℃逐步降至18℃,是金針菇栽培的最佳適溫期。發菌調溫與控濕是整個栽培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要科學調控,精心護理。那段時間,我們夫妻倆吃在菇棚,睡在菇棚,每天夜里都要起床好多次,測量溫度和濕度,觀察菌絲的生長情況。”
辛苦栽培,換來了豐厚收獲。到2009年4月上旬,毛金富已出售優質金針菇6萬公斤,銷售額達30多萬元,除去成本和雇工,凈利15萬元。
種菇多年,他發現:食用菌的品種選擇是賺錢的關鍵。早在2010年毛金富搭建大棚栽培了12萬袋茶樹菇,一袋的利潤達2.7元。“有一年的春節下大雪,一斤茶樹菇更是賣到18元的最高價。”
毛金富分析,金針菇比較適宜工廠化栽培,如果市場上量大,種菇農戶就比較難賺錢。而茶樹菇還是以人工栽培為主,如果要反季節栽培,只能搭建大棚,進行半工廠化栽培。因此,茶樹菇需要大量的人工,一直以來市場空間大,銷路不愁。
這些年,毛金富就專門以栽培茶樹菇為主。與種別的農作物一樣,種菇需要技術,而要形成規模效應,就得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半工廠化育菇。2015年,毛金富在衢江農信聯社扶持下,一共投入700萬元,建起了3幢廠房,有4000平方米的恒溫室、10個保鮮庫、一個全自動的滅菌爐等設備。當年,他種菇產值達400萬元。如今,他辦的泉井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形成集菌種、菌棒培育、菌菇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企業。
“去年,我開始與農戶合作抱團種菇。”毛金富介紹。2016年4月,為助力后溪鎮柑橘產業轉型升級,讓附近橘農改種食用菌增收,衢江區農辦與衢江農信聯社聯合推出“1+n”模式進行試點。即毛金富出資40萬元,區農辦出30萬元扶貧資金,把這70萬元資金作為產業擔保資金,再由衢江農信聯社放大5倍進行授信貸款,額度達350萬元。對此,毛金富還成立了綠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去年已經有鄭昌國、鄭樟偉等16戶橘農與養豬戶加入,抱團栽培茶樹菇。
“今年,已經有47戶農戶一同種茶樹菇。”毛金富說,解決了農戶種菇的前期投入資金,農戶種菇十分積極。合作社主要負責提供菌種、菌棒與栽培技術,并對農戶的食用菌進行統一收購和銷售。
據了解,在毛金富的工廠一側,已經新搭建不少種菇的大棚。“一個大棚能種6萬袋,農戶租去,一年只交5000元租金。”毛金富介紹,如果是低收入農戶,租金年底還要返還。
泉井邊村的毛一華租了兩個大棚,種了12萬袋茶樹菇。今年3月20日,他已經開始采菇,賣了10萬元。“現在,一袋菇1元利潤是有的。”
利用“1+n”的輻射效應,毛金富正帶領村民共同走一條新的致富路。
毛金富說,4月到7月是茶樹菇價格低迷期,因為氣候適宜、菇的量大,每斤批發價是4.75元到5元。等到了10月后,價格就上漲到每斤七八元。今年合作社種菇的量可達600萬袋,預計產值2700萬元,其中毛金富有200萬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