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房琳)中國人工栽培香菇歷史悠久。歷史上采用的是椴木栽培法,這一技術沿用了上千年,但產量低,生產周期長。是菇區廣大菇農的謀生手段,卻從未成為致富項目。后來臺灣發明了太空包,上海農科院前身——上海農業實驗站陳梅朋工程師,制成了香菇純菌種。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何園素、黃日英等于20世紀70年代研究成功木屑壓塊香菇栽培,在全國引起轟動。福建古田彭兆旺首創菌棒栽培技術,在全國迅速形成栽培熱潮。
由于新的栽培技術的普及,許多農民可以采用木屑混合其它木質纖維素,生產出優質的香菇而迅速脫貧。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廢料如稻草,高粱桿,大豆渣等,它們都是由木質素,纖維素等大分子組成,屬于廢物,如果這些東西沒有處理好,就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彭兆旺先生發明了菌棒香菇栽培法則很好地利用了這些廢料,既能生產致富,又能保護環境,可謂綠色環保循環生產的典范。此技術迅速為中國各省采用,促進了中國香菇業的發展。這也是中國得以在1987年確立香菇大國地位并從此主導世界食用菌業的重要原因。
彭兆旺先生是中國香菇菌棒栽培的創始人,該技術的發明及發展是中國香菇事業起飛的主要因素之一,功在食用菌事業,功在農村經濟,是歷史性的突破。彭兆旺先生大名不但在中國的食用蕈菌史上,就是世界食用蕈菌發展史上都會名留千古,這是事實,沒有人能否認的。
彭兆旺發明的菌棒技術非常適合中國的廣大農村。由于技術本身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其生命力是空前的。因此,真正點燃了中國食用菌產業之火。為中國廣大農村及菇區人民送上了一條亙古未有的適合于他們的致富之路。迄今,菌棒技術為菇區農民的脫貧致富仍發揮著驚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