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明旭影)河南今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里到處可見村民忙碌采菇的身影,這里的120個香菇大棚肩負起全村110戶貧困戶的脫貧重任。
基地的負責人,是一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夫婦。妻子孫君蓮是九重鎮孫營村一名農家女孩,海南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回鄉創業;丈夫楊森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的項目經理,后來“婦唱夫隨”跟妻子扎根農村。
“2009年研究生一畢業,我就說服丈夫辭去城里的高薪工作,懷揣著創業夢想,雙雙還家。”6月1日,在香菇棚忙碌一天的孫君蓮,拭去臉頰的汗水,打開了艱難創業的話匣子。
萬事開頭難。剛回到農村,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鄉親們冷嘲熱諷,都說這孩子上學上傻了,放著城里的好營生不干,回農村自找苦吃。“開弓沒有回頭箭,我也沒打算回頭。”孫君蓮倔強地說,“我相信自己學到的技術,一定能在農村創造出一片新天地,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經過東拼西湊,夫妻二人購買了一臺生物發酵罐,開始了液體菌種栽培生態高效黑木耳的研究和實踐。一個用石棉瓦搭成的12平方米的簡易棚,成了他們的家兼創業小作坊。
由于缺乏經驗和設備不到位,菌袋受感染,當年種植的兩萬袋木耳“全軍覆沒”,投入的4萬元也血本無歸。正當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縣里依據回歸創業人才應享的優惠政策,為其提供了5萬元的政府貼息創業擔保貸款。“創業總是要交學費的。”孫君蓮夫婦再接再厲,終于在2010年收獲了5萬袋黑木耳,掘到第一桶金。
用液體菌種栽培黑木耳,這是個新技術,夫妻倆的成功吸引了鄉親們都來學技術。相鄰的西峽縣是香菇種植大縣,慕名而來的種植大戶,還希望能將新技術移植到培育香菇上。
這為孫君蓮夫婦打開了一條新思路:種黑木耳受天氣影響大,風險較高;種香菇只要建好大棚,溫度濕度都可控,簡單易操作,能帶動更多困難群眾脫貧致富。于是,2012年,孫君蓮夫婦成立了淅川縣君之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注冊淅川縣今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作坊開始向“大企業”轉變。
要轉型發展擴大規模,資金活水是關鍵。一籌莫展之際,淅川縣政府和淅川農信聯社送來了“大禮包”:鑒于合作社吸納了一定數量的貧困戶加入,將提供300萬元的貼息貸款。
如今,公司擁有4項國家發明專利和5項實用新型專利,是我省唯一一家液體菌種技術研究成功并批量生產的企業。香菇扶貧產業基地建成投用,采用“反包倒租”方式免費租給110家貧困戶,每個大棚年收益不低于1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投入5000萬元,建成可種植食用菌500萬袋規模的產業基地,帶動2000人脫貧致富。”站在香菇大棚里展望未來,孫君蓮和楊森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