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我們大棚的食用菌,口感順滑,味道鮮美,在我們這一帶小有名氣。”這是重慶巴南區雙河口鎮塘灣村食用菌養殖大棚負責人張傳彬謙虛的評價道自己的成果。7月4日,重慶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的志愿者們走進新型農業園,與養殖大戶談起農業養殖以及農村電子商務等。
當志愿者進入大棚親身體驗的時候,估計了一下每個大棚占地大約40平米并且都用黑色的塑料網覆蓋遮光。張傳彬向志愿者們介紹了培育食用菌的相關信息。他提到,每個食用菌培育袋填料的配比,培育時的溫度、濕度和食用菌培育袋的密封情況都有很嚴格的要求。每到季節交替的時候,就是整個養殖大棚最忙碌的時候,這時張傳彬就會雇傭附近的村民采摘食用菌,讓他們在農閑季節也有一定的收入,能夠補貼家用。
在沒有進行創業種植之前,張傳彬對國家扶貧政策也知之甚少,而且沒有機會能夠就近找到一份合適工作。由于對本地的土壤和氣候沒能充分利用,而且當地缺水是一直以來困擾政府和村民的頭號難題,農業技術上也相對落后,使農作物收成不太樂觀,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張傳彬家的生活更是捉襟見肘。
直到國家相關扶貧政策的出臺,在雙河口鎮鎮政府在深入基層宣傳扶貧政策之后,以此為契機張傳彬了解到,在扶貧政策中對農村創業人員有一定資金和項目上的支持。張傳彬感激的說起“要沒有國家的這些政策,這一片的養殖大棚,我是真的不敢想,真的很感謝政府。”后來志愿者了解到 ,在建設這10多畝大棚的時候,張傳彬申請了國家貸款和土地劃批,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很快就拿到了這批創業基金,為他后來大棚的擴建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
當志愿者問起,食用菌的生產周期和銷售狀況以及渠道的時候。張傳彬拿起一個食用菌培養袋,兩邊已經長滿了食用菌,像長在懸崖峭壁上的蒼松層層疊疊,已逐漸長大到可采摘的時候,在張傳彬的臉上寫滿了滿意和欣慰。他介紹到,一般像這種已經長滿培養袋兩側的食用菌,需要大概要2-3個月,每一個培養袋可以重復利用3次,用完之后他會把這些填料,送給附近的村民給他們用以給土地增肥,也是張傳彬對村民的回饋和幫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說的正是他。
張傳彬的食用菌目前的銷售渠道較為單一,主要是散戶和自己走場去銷售。他向志愿者透露道,當遇到食用菌滯銷的情況的時候,就會讓他手足無措。對此,青年志愿者們獻言獻策,建議他可以利用互聯網渠道,借助電商平臺,把自己培育的食用菌,推到線上銷售。同時,也通過線下宣傳在巴南區甚至是整個重慶市,嘗試會員制模式,讓買家直接與張傳彬聯系購買,在這種模式下形成固定買家和具體渠道,當再次遇到滯銷問題的時候,就不會顯得手足無措了。
當志愿者離開的時候,張傳彬說會考慮志愿者的想法也會到政府去咨詢是否會有關電商方面的培訓。最后張傳彬送給志愿者一個還未出菌的食用菌培養袋留作紀念。道別之后,張傳彬返回大棚去檢驗每個棚里的出菌情況,看著他忙碌的身影,了解了他與創業“菌”故事,原來新農村的建設正因為有他這樣敢做敢創的人,一步一步變得更好!(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