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皮鞋采香菇,駕著汽車賣香菇”是菇農們的一個愿景,也是浙江武義縣食用菌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施禮常提起的一句話。為了實現食用菌培育現代化,從1987年浙江農業大學畢業到現在,他一直在生產一線從事食藥用菌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技術推廣工作,30年如一日,初心不改。
施禮對香菇、黑木耳、秀珍菇等新品種選育及設施控制栽培技術有深入研究,先后獲得2只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3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主持參與十幾項科研項目。“我一直把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作為目標,菇農希望穿著皮鞋采菇、駕著汽車賣菇,我覺得這個想法非常好,現在已經有一部分菇農把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傳統種菇方式因設備和技術落后,制棒時間長,菌棒報廢率高,而且工作環境差,菇農們叫苦不迭。施禮創造的專業菌棒生產模式,破解了從選料、備料、滅菌、接種到運輸的各個環節的技術難題,用20條專業菌菇料棒生產線替代了全縣200多個傳統滅菌土灶。現在,菇農可以用較低的價格直接從高效滅菌站獲得專業的優質品種菌棒,大幅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經濟效益。這一生產模式已經在全省推廣運用。
施禮說,既然選擇這一行業就要好好做下去,食用菌行業的技術研究比較特殊,短期內一般看不到成果,要想做好品種研究、創新培育方式,需要長時間的反復試驗與積累。食用菌菇的連續生產季節性強,在每天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研究需要及時跟蹤觀察記錄菌菇生長情況,有時錯過一天,就可能錯過一季的研究時間,只能等待來年繼續。為了記錄第一手研究數據,施禮坦誠自己的業余生活是十分簡單枯燥的,時間完全跟著農業生產的節奏,對他來說沒有固定的休息日,一年365天幾乎都在與菌菇打交道。耐得住寂寞,才能守住繁華。對他來說,能夠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是最大的樂趣,解決技術瓶頸、滿足農民的生產需求是職責所在。在專業菌棒生產模式中,光是怎樣將菌棒送到菇農手中,不受二次污染這個問題,施禮整整冥思苦想了一年時間,而解決菌棒脹袋報廢率高的問題,他反復試驗了兩年,將原來50%以上的脹袋率降到了現在的0.5%。“當你把精力都放在一件事物上時,堅持到底,一定會有所收獲,或早或遲。”施禮感慨地說,“正是有一批十年如一日刻苦專研的工匠們不斷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才有了武義食用菌產業的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