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東作為一名縣工商聯副主席、陳家壩鎮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家壩鎮食用菌協會負責人、陳家壩鎮繼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自1994年開始從事食用菌栽培和研究,在自己靠栽植袋料香菇致富后,他毫不保留的積極向周圍群眾傳授食用菌栽培技術,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2016年,他帶領合作社承建的陳家壩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帶動當地50戶貧困戶種植袋料香菇30萬袋,并帶領佛坪縣城乃至周邊縣區食用菌產業迅猛發展。全鎮目前發展袋料香菇110余萬袋,袋料香菇產業發展勢頭保持良好。他本人在2008、2009連續兩年被縣、市科協授予科普惠農帶頭人的榮譽稱號,2010年12月榮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他所帶領的陳家壩鎮袋料香菇栽培專業技術協會也榮獲了2014年陜西省“科普惠農富民計劃”先進單位稱號;他個人在2016年被評為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勞動模范。
潛心鉆研,熟練掌握袋料香菇栽培技術
佛坪縣陳家壩鎮很早就有野生香菇,人工椴木栽培始自上世紀70年代。1994年,22歲的王繼東開始試著進行香菇栽培,恰逢當時該縣正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天然林禁伐等生態保護工程,一心想依靠改進栽培技術致富的王繼東潛心鉆研利用麩皮、包谷殼、刨花屑、農作物秸桿等材料代替椴木的新型香菇栽培技術,并在陳家壩鎮辦起了第一個人工椴木栽培香菇實驗場。在自己潛心鉆研琢磨的同時,他還堅持到外地學習袋料香菇種植技術經驗,自費到河南等袋料香菇種植基地學習先進的香菇栽培技術,在實地操作過程中,他又聘請食用菌專業技術人員現場進行指導,并自費訂閱了《陜西科技報》等科技刊物和書籍,最終熟練的掌握了袋料香菇栽培先進技術,科技致富能力不斷提高。
示范引領,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袋料香菇產業
2008年,王繼東遠赴河南省學習新型袋料香菇栽培技術,并到浙江等大型香菇栽培基地實地觀摩。在進一步掌握了新型袋料香菇栽培技術后,王繼東結合陳家壩鎮當地資源、水土、氣候等實際情況,精心制作袋料1萬余袋,當年便獲利2萬余元。
飲水思源,在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市場后,王繼東一邊擴大自家種植規模,一邊利用農閑時節舉辦免費培訓班,大力推廣袋料香菇栽培技術,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全部無償傳授給父老鄉親。多年來,他先后舉辦大大小小的培訓班60余次,培訓村民2000余人次,發放培訓資料7000余冊,有力帶動周圍鄉親同他一起發展袋料香菇產業。多年來,王繼東累計帶動周邊170余戶農戶發展袋料香菇750余萬袋,按照25元每斤的最低價格,農戶每年戶均增收近10萬余元。
成立組織,解決鄉親“后顧之憂”
2008年王繼東與40余戶袋料香菇種植戶共同成立了陳家壩鎮食用菌協會,依托境內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林特資源,充分整合鄉土人才,采用“農戶+基地+協會”模式,不僅為種植戶在良種種源、技術創新、產品營銷和市場前景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還負責回收、加工香菇并投入市場銷售,為菇農解決技術支持、市場銷售等“后顧之憂”。在該協會的帶動下,陳家壩鎮的香菇產業一改過去零星、粗放、收益低的舊面貌,逐步向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專業化管理模式轉變,逐步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農業發展新格局。
建立園區,袋料香菇撐起“致富傘”
2015年11月,王繼東帶領合作社緊扣精準扶貧、陜南移民等惠農政策和發展機遇,流轉陳家壩鎮孔家灣村140余畝復墾土地,承建了陳家壩食用菌產業示范園。該產業園于2015年12月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168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910萬元。園區占地140多畝,共搭建鋼管香菇棚220個,管理用房和冷庫各一座,每年可向市場供應香菇10余噸,實現年產值200余萬元。為鼓勵菇農入駐園區,示范園以合作社形式對食用菌生產實行標準化管理,配備自動化加工生產線,做到統一規劃生產、統一菌種供應、統一香菇收購和銷售,并有專業技術人員為菇農提供指導,引進香菇深加工技術,增加產品附加值,拉動菇農增收致富。產業園建立以來,王繼東便一直致力于幫助解決陜南移民戶、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問題,通過不斷地考察、學習及當地鎮政府的指導,他探索了農戶自主經營、“合作社+產業園+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三種模式,帶動鎮域貧困戶發展袋料香菇產業,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為貧困戶創造增收途徑,實現持續增收脫貧。2016年園區吸納貧困戶50戶進入園區發展袋料香菇,為當地90余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人均增收2萬余元。
苦干實干,共謀發展幸福路
“王繼東人好啊,讓我在園區當炊事員,還能種香菇拿兩份錢,這比去外地打工強啊”。孔家灣村村民馬發琴高興的說道。馬發琴為孔家灣村村民,家中4口人,丈夫與兩個兒子因早年遇到事故造成身體殘疾,養家的重擔便落在了她的肩上,王繼東一直想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產業園剛開工建設,他便主動到馬發琴家中動員他們來園區務工、種植袋料香菇。現在,馬發琴被聘用為園區炊事員每月可收入1500元,丈夫平時也可以在里面打一些零工,他們還種植了兩棚袋料香菇,這戶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過越好了。
在陳家壩食用菌產業園里,如馬發琴這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幫助到更多的人,一直是王繼東的初衷。如今,產業園里220個“黑房子”里,一個個面包般的料棒間距勻稱地排列在一人多高的木架上,上面長滿了肉乎乎、圓嘟嘟的“小傘”。王繼東介紹說,這種新型食用菌栽培技術易于掌握,利用鍋爐產生的蒸汽壓力殺菌則高效可靠,袋料出菌率可達到95%以上。2016年,園區里貧困戶的食用菌都已被外地客商上門收購、運走,經常供不應求。采選后剩下的食用菌柄把也被客商以1.5元/斤的價格買走,年生產能力已達到30噸,戶均年純利達兩萬余元。2017年,他將擴大種植規模,嘗試種植夏菇,再吸納50戶貧困戶入園,要為更多窮苦人開辟一條增收路。
王繼東,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村人,他通過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名農村人的成功。他建成的陳家壩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助推了2016年陳家壩鎮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在當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陳家壩鎮也成為了佛坪縣最大的袋料香菇生產基地。王繼東認為種植食用菌的規模壯大了,形成規模,增強競爭力,就能爭取更大的市場,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下一步,他將繼續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縣決策部署,進一步增強責任擔當,踴躍投身“萬企幫萬村”活動,弘揚光彩精神,自覺自愿、量力而行,充分發揮非公有制企業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作用,將帶領產業園立足佛坪縣全域旅游戰略,高起點謀劃,拓展發展思維,規劃建設香菇采摘體驗區、生態觀光區、以香菇土菜為主題的“香菇宴”農家樂品嘗區,努力將園區打造成集生產、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態園,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幫助當地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