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聽了岳父一句話,小伙返鄉創業試種羊肚菌
發布時間:2017-08-0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這幾天菌絲長得特別好,看來今年繁殖的栽培種不僅能滿足我們的需要,還可賣給其他人栽培。”近日,酷暑難耐,在四川綿陽江油市石元鄉樟木山村的一棟民房內,回鄉創業的大學生袁康指著一排排塑料框內的培育土,高興地說。
外出游玩意外得信息
今年30歲的袁康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專業,原本與種植羊肚菌不搭邊。剛畢業那會兒,恰逢百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一切百廢待興,建筑行業很缺人才,袁康回到老家江油,毅然投入到建筑行業搞起了心愛的建筑。2010年,袁康遇到在商城賣衣服的李梅。沒過多久,倆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李梅的老家,在江油市偏遠的石元鄉樟木山村,那兒山高林密,是一處天然的世外桃源。尤其是山里產的羊肚菌,是遠近聞名的山珍野味。
2015年7月,袁康載著岳父一家人到青川縣游玩。岳父李洪軍說,聽說清溪有種羊肚菌的。李洪軍一句不經意的話,點醒了袁康:“來都來了,何不去參觀參觀。”就這樣,一家人東問西問,終于找到了種植羊肚菌的農戶。參觀過程中,袁康問得特別仔細,他想清溪人工能種羊肛菌,石元也能種啊!尤其是當他得知羊肚菌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時,竟有試一試的沖動。
回到江油后,袁康就像著了魔,從網上搜索了大量關于種植羊肚菌的資料,自費到西南科技大學、四川農科院學習理論。為了鍛煉實際操作能力,他又到浙江、湖北等省的種植大戶處取經。取經歸來,袁康辭掉了建筑公司的工作,一心一意種植羊肚菌。盡管學地扎實、石元也有野生的羊肚菌,但真正開始種羊肚菌時,家人還是有些擔心。袁康對家人說:“再難也得試一試,不試永遠不會,就要喪失發展機遇。”李梅很理解,拿出他們僅有的10萬元存款,交給袁康:“對的,就是要闖一闖。”
多方學習闖出新事業
在家人和岳父母的支持下,袁康利用岳父家的房子和土地開始了創業。2016年4月底,正是野生羊肚菌收獲的季節,袁康在岳父的帶領下,一天到晚在大山里轉悠,尋找野生羊肚菌菌原種。對一個從小在平原長大的人來說,爬坡上坎不是找鮮,而是吃力,但袁康并不怕苦怕累。收集到菌種后,他就一頭鉆進自己搭建的實驗室里,從培育母種開始做起,從母種培育原種,再從原種培育栽培種。每天,袁康都處在擔驚受怕中。當第一批栽培種培育成功時,袁康終于松了一口氣。
這時,時序已到冬月,正是栽培種著床的時候。10月的天氣,山里已經很冷了,但袁康的心卻是熱的,他請來機耕,對20多畝田地進行翻耕耙細,又從村里請來勞動力,開溝理廂,搭建保溫棚。下種的時候,袁康是小心又小心,生害怕哪個環節出了錯而前功盡棄。袁康說,下種的時候,千萬不能打農藥,羊肚菌最怕農藥,一打就會影響菌絲生長,從而影響收成。
種下菌種,就種下了希望。袁康與妻子李梅天天圍著20畝羊肚菌轉。控溫、控濕、防風、防雨、防草……田間管理一樣也沒有落下。李梅說:“我們就像養娃兒一樣管著羊肚菌,生害怕有啥閃失。”怕啥來啥。眼看著地里的菌絲密布,馬上就要出菇了,這時一場大風把控溫棚吹塌了。事不宜遲!袁康與岳父一家人齊上陣,又請了10多人,以最快的速度把控溫棚重新搭好。正出菇時,又一次遇到大風。這次大風雖沒把溫控棚吹塌,但折斷了不少撐桿,一家人又忙著去搶險。
看著一朵朵羊肚菌從地里冒出來,袁康與家人的心比喝了蜜還甜。還沒采收完畢,全國各地的收購商都趕來了。最后一統計,每畝收鮮菇200斤,比正常情況少收一半。但除去成本,純賺10多萬元。小有收獲的袁康,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今年計劃將羊肚菌種植規模擴大到50畝。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