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陳小俊)近年來,臨沂市沂水縣縣城北側的銅鑼山上原本有一座石材場,因存在污染,在2013年被關停后改建成食用菌種植基地。轉型后,其生產的鮮銀耳很快搶占了北方的市場,一朵就能賣到8元錢。轉型后營收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實現了翻番,由原來的五六百萬元,達到了現在的一千多萬元,而且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良性互動。
2012年底,因為產生粉塵、噪聲、廢水等污染,銅鑼山石材場連同沂水縣城周邊其他12家類似企業被責令停產。石材場負責人武繼鑫只得另尋出路,幾經周折,武繼鑫在當地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建議下,打算種植食用菌。2013年底,武繼鑫多次前往素有“中國食用菌之都”的福建省古田縣取經后,牽頭與其他幾戶村民成立了沂水縣繼鑫蘑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石材場舊址建起了第一個占地面積達1300平方米的食用菌種植車間。在這里,合作社先后嘗試過銀耳、滑子菇、秀珍菇、猴頭菇等多個銷路較穩定的食用菌品種。
為了瞄準北方地區鮮銀耳的市場空白,武繼鑫的第一個生產車間投資約200萬元,按照一年四季皆可在當地種植銀耳的標準配置調溫、調濕設備,第一批銀耳打算賣鮮貨,不再烘干加工。到2016年10月份,市場需求發展到6個車間全部用來種植銀耳。原先的種植合作社也已擴張發展成臨沂珍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這里出產的鮮銀耳牢牢占據了連云港、青島等地的食用菌市場。
而且,武繼鑫他們還建起了一座氣化站,將廢棄的菌棒通過氣化站進行氣化,產生沼氣給場區取暖,剩余固體壓縮成木炭銷售,形成一個完整的資源循環鏈條。
在轉型食用菌種植之前,武繼鑫的石材場每年營收能達到五六百萬元,接到關停通知時,他曾經很迷茫。但現在轉型種植食用菌后,每年給他帶來的營收達到了一千多萬元,他在轉型中真正嘗到了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