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三明市農業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脫貧致富作出了貢獻。但在食用菌生產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發展中的困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對三明市食用菌發展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作些探討分析,并提出一些發展建議和對策。僅供參考。
一、生產現狀
(一)主要績效
1、食用菌保持平穩發展。據了解,2016年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達5.41億袋、總產量24.58萬噸(鮮品)、總產值17.03億元,生產規模與2015年基本持平,總產量、總產值分別比增5.0%和39.2%(總產值改為按市場價格計算)超計劃的0.2%、0.3%和33.0%。其中栽培珍稀食用菌規模達2.34億袋,總產量5.4萬噸、總產值5.3億元,比增36.2%;食用菌代用料栽培達1.5億袋;紅菇等野生食用菌總產量約達100噸,產值8000萬元。
2、食用菌工廠化穩步生產。目前,全市有工廠化設施栽培企業21家,生產規模達6100萬袋,總產量18300噸,總產值2.2億元,分別比2015年增長32.6%、32.6%和31.0%。從目前看,投資規模最大的是福建祥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累計投資達1.6億多元,日產銀耳達10—12萬瓶,年銷售額達1億元。全市工廠化栽培的品種有白色金針菇、真姬菇、杏鮑菇、草菇、秀珍菇、靈芝、銀耳、香菇等8個。多數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配置了智能化管理設施。
3、食用菌園區(農民創業園)持續壯大。尤溪縣“省級農民創業園(食用菌)”在2014年全省九地市績效考評中,位居第一名,2015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園區占地1500畝,總投資近3億元。以祥云生物科技公司、天益菌業公司、馬詩龍公司等為中心的銀耳、繡球菌、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年產可達5000萬袋。園區內公益投資累計達5000多萬元,硬化水泥路2900多米,疏浚河道2.5公里,建設生態擋墻和漿砌護岸5公里,改建滾水壩4座、橋梁3座,建成20畝景觀人工湖,建成日供水1000噸的引水工程、10千伏電網工程。
4、食用菌林下經濟不斷開發。三明市林下經濟最具特色的是野生紅菇,也是福建省產紅菇大市。據統計,2015年全市產紅菇近40噸,產值約3500萬元以上。大田縣東風農場盂坂村紅菇合作社,2012年出產紅菇達685公斤,創產值219萬元,全村人均產值達1.61萬元,紅菇收入占村民人均總收入的70%。三明市“大田、明溪正紅菇”已形成一個品牌,產品出口到東南亞等有關國家。在北京、上海等高端消費群體中也逐步接受紅菇產品,銷量大、價格高。除野生紅菇外,闊葉林下、毛竹林下、果樹園里人工套種竹蓀、大球蓋菇、靈芝、長根菇等菌類發展迅速,成為食用菌生產的新亮點。
5、食用菌菌種供應穩步增長。食用菌菌種是三明市食用菌生產的一個亮點。據統計,2016年僅三真公司(三真所)生產供應近40個種類的食用菌菌種近20萬瓶(支、袋),其中母種近5萬支;菌種供應全國20個省近3000家制種戶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菌種折算成帶動的食用菌產值約達100億元;建成的“三真科技館”,存有中外食用菌書籍13500多冊,食用菌野生標本近3000份,可稱的上是我國食用菌行業的一個珍貴資源庫。
(二)主要問題
1、常規食用菌生產萎縮。由于食用菌生產效益比較低下、投資風險大,尤其是近10多年來大部分農村年青人“棄農從工”,導致了曾經農村紅紅火火的食用菌產業基地一個個“消失”,食用菌“百萬之鄉”、“千萬之鄉”或“香菇之鄉、蘑菇之鄉”已成過往歷史。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失去往日優勢。從三明西北部情況看,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常規生產的食用菌最少其產量比過去下降65%以上。曾經是食用菌原輔材料一條街的三明市東新3路,現在僅存1家還要兼帶經營其他產品。
2、工廠化發展停滯不前。從這兩三年來看,三明市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投資或增加個數不多,基本處于半停滯狀況,個別企業由于市場、資金等情況,生產不能正常運行,甚至關門歇業,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的出路出現了迷茫。
3、生產經營方式改革艱難。目前,三明市多數食用菌生產經營方式不論是一家一戶或是大、小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基本是自己生產菌種、采購原輔材料、制袋滅菌接種、管理菌絲培養出菇、采收加工銷售的“一條龍”獨自完成。這種生產經營方式有諸多弊端,使人顧此失彼、貽誤季節、生產規模做不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4、菌種質量良莠不齊。從近年來看,具有人才、技術、資金等優勢的科研院校,而曾是供種大戶的一些單位,可現在逐步退出供種推廣體系,而又無人才、技術、資金等優勢的制種企業到處供種。特別是一些不法制種戶,不顧生產風險,買了一支母種隨意擴接和長時間保用,菌種質量缺失,影響了栽培者的生產效益。如去年三明市一家企業引進種植羊肚菌70畝,一個菇沒長,損失近80萬元。
5、珍貴食用菌新品種研究缺乏。目前,一些食用菌育種專家對雜交育種興趣較大,投入較多,但對珍貴野生食用菌新品種選育和林下名貴珍稀食用菌栽培研究較少。如三明市非常名貴的正紅菇、松果傘、牛肝菌等菌根菌的研究沒有得到突破。
二、發展對策
(一)創新食用菌生產經營模式,建立專業分工與合作的產業融合運行體系。為加快三明市“強菌”建設目標,應努力對現行食用菌生產經營方式進行改革,引導建立“專業化分工、企業化管理、商場化購買”的生產經營新模式。即在食用菌生產經營過程中,根據不同栽培品種和生產工藝進行專業化分工經營,建立以“戶為車間、村為工廠”的精細化、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和做到“各卸負擔、各精所長、各需所要”和實現資源、技術、資金、產品的“高度集聚共享”。大段塊的生產分工有:菌種專業生產供應,栽培原料專門采集供應,菌包專門制作供應,栽培管理專門化,產品專門營銷等。小段塊的生產分工可以到每個品種或項目,如“商場式”、“一站式”經銷。
從長遠看,食用菌生產要從現在的1.0向2.0、3.0、4.0現代產業邁進。1.0指食用菌生產基本靠人工操作。在我國農業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它已基本完成使命,今后只能是在較不發達的地區零星、小規模或輔助生產;2.0指食用菌栽培完全進入設施化、工廠化生產。從目前看,相當一些地區不僅已進入了設施化、工廠化生產食用菌,而且還開始了生產資源整合,“存大去小”,優勝劣汰的新一輪產業崛起態勢;3.0指食用菌產業與流通、金融、保險、旅游、養生、景觀等緊密結合;4.0指食用菌生產與互聯網+、社會化、生態化等完全融合。3.0與4.0,目前一些地區和企業已在積極探討中,也是未來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希望。這也是這兩年中央1號文件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二)加強農民創業園食用菌核心區的發展規劃和建設,形成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尤溪縣“省級農民創業園”食用菌核心區原規劃的建設用地已用完,要盡快著手做好擴大用地規劃,乘勢推進尤溪“省級農民創業園”食用菌核心區的建設,使其形成龍頭帶動能力。建議從現在的“省級農民創業園”食用菌核心區往下,沿后樓洛洋、洋邊、龍洋、康林一帶延伸,綜合利用丘陵山地、山垅田再擴建1000畝。并把園區擴建納入縣“十三五”農業重中之重發展項目和綜合考慮建設,布局“七大功能區”: 1、食用菌現代工廠化生產區(引企業進入栽培);2、食用菌水簾降溫鋼架大棚栽培區(引農戶進入栽培);3、食用菌電子商務科技創新孵化區;4、食用菌區域小型專業市場產品交易區;5、食用菌精深產品加工區;6、食用菌生態種養、科普教育、旅游觀賞區;7、食用菌科技文化館和園區配套服務區。
(三)加快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轉型升級,鞏固產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目前,從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品種看,除了保留、鞏固金針菇、杏鮑菇、真姬菇等生產外,重點開發香菇、雙孢菇、草菇、茶樹菇、銀耳、繡球菌、秀珍菇、長根菇、大杯蕈、玉木耳等高價格的工廠化生產新品種。大型工廠化生產企業要積極研究應用液體菌種技術,減少生產成本。這幾年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菇房環境智能控制技術發展相當快,如物聯網全程監控技術、食用菌栽培原材料可追溯管理等,要積極應用推廣。努力總結和不斷完善、改進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做到精細化管理,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益。
(四)推進林下食用菌經濟開發,促進林菌有機結合和產業化規模經營。森林是三明市的財富,林下食用菌經濟開發蘊藏著巨大生機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農業、林業和食用菌等有關部門要共同協作攻關。三明市有常綠闊葉樹林面積400多萬畝,只要管護培育好40多萬畝紅菇林地,畝產紅菇按1公斤、每公斤1200元計算,年可創產值近5億元,是個最大的林下經濟食用菌增長項目。目前要保護和利用好野生食用菌資源,積極開發正紅菇、梨紅菇、松乳菇、美味牛肝菌、松果傘等高價值的野生菌根菌。同時,積極研究開發林下人工食用菌栽培技術,擴大林地利用率,做到林菌有機結合,常態發展,使廣大林農享受到食用菌生產的普惠經濟效益。
(五)加強菌種管理和投入,引導和建立食用菌菌種區域性育、繁、推一體化聯盟經營機制。建議國家、省、市農業部門出臺政策,探討建立和扶植食用菌種業聯盟經營體制與機制的運行,依法依規強化菌種市場管理與技術服務,確保食用菌新菌種不斷創新、質量優良、經營有序。如以三明市為例,建立以三真公司為龍頭,聯合尤溪洋中福建農大食用菌新品種改良中心 、福建天益菌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并借助省科研院校食用菌育種的研究力量,建立“強強”聯合的育、繁、推“一體化”的菌種研發、生產、經營管理新體系;實行科研、母種、原種、栽培種分級生產經營,各司其職,以合同方式建立密切的聯盟利益關系;實行母種限制銷售,原種視不同品種適量控制銷售,強化栽培種銷售和部分原種、大量栽培種與食用菌主產區合作生產供應良種的三級菌種繁育推廣體系,確保菌種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