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有27個棚,占地100畝。”7月13日,在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茅坡村食用菌基地內,茅坡村村主任舒啟成介紹道。
舒啟成所說的食用菌基地里,27個大棚均培養茶樹菇,年生產在620萬棒,是朱家場鎮扶貧產業之一。基地采取“統一提供菌袋,統一提供技術管理,統一產品(含廢菌袋)回收,農戶分戶進行出菇管理”的“三統一分”生產模式,讓務工的群眾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能讓其學習到茶樹菇種植技術。
走進食用菌基地種植大棚,一排排菌架上,菌棒緊密排列著,其間不時有成熟的茶樹菇冒出,工人們正忙著分揀。“這種已經黃了的,就可以采了,像這種看起來上面還是黑的,就太嫩了。”食用菌基地工人張化珍拿著剛剛采下來的一朵茶樹菇介紹說。
張化珍是茅坡村牌坊組人,今年56歲,來基地務工前,主要在周邊工地干活,一天有140元,雖然工資可以,但很辛苦,而且收入不穩定,而到基地務工則是長期的,收入穩定,張化珍說,“我們在這個茶樹菇基地上班,一個月有2000元,在家里干活也沒得錢,這里離家近,也可以照顧家里。”
每天清早7點左右,基地的茶樹菇采摘便開始,“我們主要做的就是采菇,然后給菌棒灑水。”基地務工群眾張啟萍說,“每天基本早上采的,下午又會長出新的來,我們菇子采了之后,還要把它放進框里,然后稱重,運到收菇點烘干。”
大棚外,工人正在為打包好的茶樹菇稱重,舒啟成介紹說,“每個棚一天基本要采700-800斤,這幾天氣溫有點高,產量低了些,多的時候一天有3萬多斤嘞。”
食用菌種植講技術,為此,村里還特意從福建聘請了技術員,由技術員安排灑水、采菇時間,“你看現在這個溫度顯示已經快到30度了,菇子生長就會相對慢一點,我們就要給它灑水。”舒啟成指著菌架上的溫度計說,為了防蟲,每個大棚內的菌架上方,還裝了黃色的防蟲板。
在田坪鎮食用菌基地,2017年蘇州給予投資幫扶500萬元所建的37個食用菌大棚分列而立,棚內的茶樹菇逐步成熟。種植工人石三妹正忙著采摘,“這里上班很近,孩子上學也很近,方便照顧他們,我在這里上班,有了工資,給家里增加了經濟來源,可以穩定生活下來了。”
石三妹是田坪鎮楊柳新區易地扶貧搬遷戶,“搬出來,換個活法,怎么活?”幾乎是每一個搬遷群眾首要考慮的問題,而田坪鎮食用菌基地無疑成為了幫助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途徑之一。田坪鎮食用菌基地主管楊橋說,“田坪食用菌基地是10113產業之一,覆蓋全鎮20個村,470戶,4930人,目前在基地務工的人有8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30人,保證了就業人員的穩定增收。”
玉屏種植食用菌并非這幾年才開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平菇和木耳曾是主力軍,但受市場所限,產量一直不大。2009年,玉屏以造血式扶貧的思路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把市場眼光投向茶樹菇等菌種,2016年底引入貴福菌業有限公司,產業突飛猛進,形成茶樹菇、香菇、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格局,讓企業、基地種植生產與貧困戶進行利益聯結,食用菌產業成為了脫貧攻堅“利器”。如今,全縣在亞魚鄉、朱家場鎮、田坪鎮等建有7個食用菌生產基地,覆蓋貧困農戶4773戶15469人。
“這個烘干要24小時,到第二天公司就會來回收。”在茅坡村食用菌基地收菇點,菇香陣陣,舒啟成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