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隨著第一批食用菌種棒順利的交接入棚,標志著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辦、區委組織部等幫扶單位重點建設項目“江英村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正式投入運營,為實現江英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脫貧增收又畫上濃彩一筆。
一.找準靶向 有的放矢
幫扶單位堅持立足特色產業抓培育,從“輸血扶貧”轉向“造血扶貧”。江英村人多地少,屬石灰巖地區,普遍缺水等實際情況一直制約著江英村的經濟發展,也是造成產業項目缺項的重要原因。自接受脫貧攻堅任務后,幫扶單位多次組織人員到實地考察,綜合分析比較,并專門召開聯席會議,聽取專家的建議。考慮到江英村地處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適宜菌類生物的生長,最終確定了種植食用菌產業作為重點幫扶項目。通過與當地政府以及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陽山縣鑫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簽訂脫貧攻堅協議,以點帶面,在三年內將江英村打造成“江英鎮香菇示范村”。目前已投資近100萬元,完成了第一期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建設。陽山縣委、縣政府在檢查“一鎮一品”項目落實情況時,專門到基地進行實地考察,與會領導對項目的開展給予了高度評價。
二.多措并舉 精準施策
產業扶貧是扶貧開發的主要抓手,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實現增產增收是產業項目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在運營模式上,按照“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分成產業帶動和就業扶持兩種模式。產業帶動模式:基地提供設施大棚→貧困戶承包管理→基地供應種苗→技術培訓→設產值保護價回收產品→產品統一銷售→收益分紅。就業扶持模式:產業園建設大棚→技術員技術指導→參加基地生產管理→基地發放勞動報酬。通過兩種方式,引導貧困戶落戶基地進行香菇種植和生產管理,既解決貧困村產業發展問題,也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增收問題。在增產上,分階段組織貧困戶參加技術培訓,到合作公司參觀學習,并簽訂技術指導協議,使貧困戶熟練掌握種植技能。在增收上,與企業簽訂保價回收協議,并與幫扶單位轄內企業、飯堂簽訂購銷合同,解決后期銷售問題,確保“產得了、銷得出” ,解決貧困戶后顧之憂。
三.內外結合 激發內生動力
貧困戶最終的脫貧還是必須建立在自身基礎之上,幫扶單位在立項時,就把如何調動貧困戶積極性充分考慮進去。在項目實施時,首先由幫扶單位投資建設大棚,為貧困戶提供脫貧致富的平臺。其次在購買種菌時,與貧困戶簽訂承包協議,按照比例由幫扶單位和貧困戶共同出資購買種菌棒,風險共同承擔,解決貧困戶責任心不強以及“等、靠、要”的思想。在利潤分配上,突出貧困戶的利益,讓利于貧困戶。同時,考慮到種植項目易受市場、技術、產量等因素的影響,在協議中明確,對確因客觀原因造成虧損的,首先保證貧困戶投入資金的安全,讓貧困戶放心大膽的投入了項目當中。在此基礎上,專門設立5萬元的獎補資金,對在生產過程中盡職盡責,產出效益好的承包戶,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貧困戶多勞多得。同時,為解決貧困戶資金問題,幫扶單位專門與當地銀行達成協議,幫助貧困戶簽訂無息貸款協議,解決資金問題,確保貧困戶不因資金而無法參與到項目當中。
目前,首批8戶貧困戶也已經進入基地,承包大棚開始進行食用菌種植,對產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貧困戶小梁給自己算了一筆賬:今年種植1萬條棒,按照每條棒產值2斤左右,每斤可賣到5元以上,扣除成本外,今年收入最少可達到5萬元以上,脫貧致富也就在眼前了。對口幫扶單位也準備通過今年的產業試行,不斷積累經驗,將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打造成為鎮村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