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90后徐蒙蒙沒有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游玩,而是在自己的種植基地里忙著收儲玉米秸稈,為下一茬赤松茸種植儲備基料。
10月7日,記者在阜南縣會龍鎮神州神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見到徐蒙蒙時,他正在查看玉米秸稈與牛糞混合基料發酵情況。“現在里面的溫度已經達到60多度,再過10天就可以投到田間培養菌絲了。”徐蒙蒙告訴記者,這些別人眼中廢棄的秸稈和牛糞,卻能給他帶來一畝地近2萬元的收益。
2016年7月,從山西財經大學畢業后,徐蒙蒙應聘到外地一家上市公司從事財務工作。一次返鄉探親時,他看到大量廢棄秸稈堆在村民房前屋后,不僅影響村容整潔,而且還污染了溝塘環境。此后,他對秸稈變廢為寶上了心。
在同學的引薦下,徐蒙蒙發現,利用秸稈種植食用菌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項目。2017年4月,他在會龍鎮閆老村流轉土地135畝,種植赤松茸、姬松茸、白靈菇等市場緊俏的食用菌。
“要種就種阜陽本地稀有品種。”徐蒙蒙說,以赤松茸為例,它菇體色澤艷麗,腿粗蓋肥,其維生素含量是甘藍、西紅柿、黃瓜的數倍,蛋白質及氨基酸含量高于黑木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色鮮味美,深受廣東、福建、上海等地市場青睞。
徐蒙蒙介紹,這種高端的食用菌種植技術易操作,它們的種植方式與其他食用菌一樣,需要將發酵好的基料按一定厚度鋪好,然后撒上菌種,在上面培上土,再覆蓋一層厚厚的稻草即可完成種植。在出菇期,工人需要嚴格按照每種菇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保障出菇量。以赤松茸為例,九、十月種植到次年三月收獲,畝均產出鮮菇6000斤,扣除秸稈、牛糞、菌種費用和人工成本,一畝地純收益1萬元左右。加之,三月至九月種植姬松茸,一畝地又能再收入近萬元。
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建立,不僅年利用廢棄秸稈1000噸,還帶動當地170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戶,已幫助50戶貧困戶脫貧,實現了生態良好、農民增收、企業受益的三贏局面。
“活很輕,每天在地里除除草、澆澆水,一天能掙60塊錢,還不耽誤照顧家庭。”今年3月份到種植基地務工的貧困戶李素英,靠著勤勞的雙手,至今已經收入近萬元。
發展的腳步不停歇。“赤松茸、姬松茸等緊俏菇產業,做好了畝收益可以達到三四萬元。”徐蒙蒙表示,要想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就必須從供種、機械種植、開拓市場等方面全面提升。今后,他計劃通過建立菌種提純、繁殖、供應和選育基地,探索機械化播種、采收等技術,降低生產和人工成本,走現代化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