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龍,59歲,是陜西省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現任陜西省神木市生態保護建設協會會長。
19年來,他堅守沙海不放棄,先后承包治理神木市禿尾河源頭圪丑溝流域沙地42.8萬畝。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治理區林草覆蓋率從3%提高到65%,2019年被國家林草局評為“中國七大最美沙漠(沙地)”。張應龍也因為杰出的治沙造林成績,獲評“全國勞動模范”“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全國防沙治沙標兵”等榮譽稱號。
2002年,在北京某外企擔任領導職務的張應龍回鄉探親時發現,在位于毛烏素沙地東南緣的陜西省神木市,栽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張應龍眼見毛烏素沙地植被稀疏、沙塵四起,心中甚是焦急,并由此萌生了放棄高薪、回鄉治沙的想法。
2003年,毅然返鄉的張應龍承包了圪丑溝流域的19.2萬畝荒沙,雖然有千難萬難,但他義無反顧,扎根造林基地繼續他的治沙事業。
相較于過去的“防沙治沙”,張應龍的治沙理念是“護沙用沙”,即以治沙拉動產業發展,靠產業推動治沙事業,想打造一個治沙造林、林業科研、生態文明教育、現代特色農業于一體的綜合示范區,讓自然生態迅速恢復,同時,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經過多方考察后,張應龍發現食用菌的生長可以鞏固森林的生態發展和平衡,于是大力扶持農民開展食用菌種植,幫助當地村民成立合作社,引進林下多品種食用菌種植和其他產業同時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推出生態經濟林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產模式等,形成新的林下經濟,令沙地創造價值,讓老百姓享受生態建設的紅利。
目前,張應龍幫助當地農民整理土地3000多畝,推動規模農業發展,真正的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的問題。另外,去年張應龍帶著他的團隊突破技術難題,首次在榆林、寧夏地區種植牛肝菌和大球蓋菇,平均畝產量在200斤到300斤左右。
張應龍說:“沙地種植食用菌這一新興產業模式,將為國內干旱半干旱地區解決生態難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新的方向。下一步,我們將致力于樟子松林下野生菌種的人工干預培養,將食用菌產業在這片沙土地上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