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
張樹庭教授一輩子有三個“蘑菇夢”,為了這三個夢想他窮其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
張教授雖已至九旬,卻依然面色紅潤,精氣神足,思維縝密,談吐清晰,最最重要的是和藹可親。一直都喜歡聽老輩們講故事的小編非常珍惜這次跟張樹庭教授面對面的交流機會,聽老人家用質樸的語言講述著自己的成長經歷,蘑菇情結,他說:“人生注定是不平靜的,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不要害怕困難,我的一生都是在掙扎,在追趕”,被他身上那種頑強執著的信念深深的觸動了。
1960年,31歲的張樹庭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完遺傳學,受聘來到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任職系主任。
在一次宴會中,他看到桌上放了一盆草菇,靈機一觸,回家查閱文獻,竟然發現中國食用菌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
一眼之念,一念執著,在這次偶然與蘑菇結緣之后,張樹庭便開始追逐他的崢嶸蘑菇夢。
成為宗師的路上沒有捷徑,作為享譽世界的“國際藥用菌之父”,張樹庭用熱枕鑿開了一段泥濘坎坷的蘑菇路,無畏崎嶇,專注向前,編織夢想。
他的第一個夢想是:希望中國可以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和科研的大國。
多年來,學術界始終堅持認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香菇的國家。張樹庭對此非常懷疑,經過多方考察研究,考證到中國浙江慶元才是世界香菇的真正發源地。
早在我國清代,就有文人魯曾煜著《廣東通志》,書中詳細介紹了蘑菇的種植生產技術以及加工方法,佐藤成裕的《驚蕈錄》正是摘取于此。
為了給中國香菇正名,張樹庭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召集了食用菌行業的著名學者,專家展開了一場國際學術爭端會,最終讓全世界認識了慶元,使這里成為了全國香菇生產批發集散地和國際貿易窗口,他為中國蘑菇業開了先河,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樹庭教授的第二個夢想,是在21世紀使中國成為世界食用菌強國,將食用菌的產品、技術像日本的汽車、電子產品一樣銷往全世界。
1995年,張樹庭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回到澳大利亞。此時,他受聯合國發展署(UNDP)邀請,前往非洲、南美洲開設食用菌課程,傳授蕈菌生物學(mushroom biology)。
這期間,他和坦桑尼亞醫科大學校長M.Mshigeni合寫了兩本書,書中主要整理了他在非洲前后五年的授課材料。
食用菌現在全世界都開始正式發展,他強調:“我們不但應熟知食用菌這種產品以及其培養技術,我們還應該到非洲南美洲等國去舉辦食用菌展覽,進行銷售,造福當地人民,也為人類的健康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為了完成這一盛舉,已近花甲之年的張樹庭教授,原本可以選擇退出忙碌的生活,歸于安然,但他卻選擇了不斷的在食用菌領域內縱向深耕。
食藥用菌作為醫藥產品開發的重要來源,前景非常廣闊,中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中醫理論,蘑菇的膳食營養和藥用屬性很早就得到了認可,只是沒有被充分開發利用。
加之,我國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農業垃圾,如果不好好利用,就會變成污染源。但是通過“生物轉化”之后,這些原本無用農業垃圾就能立刻變廢為寶,成為種植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可以是直接的經濟來源,也可以通過再加工萃取提煉,填補醫藥市場空缺。
在這種循環經濟的主推下,食用菌的價值鏈會被延伸的越來越長不僅實現了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再生利用,由此創造的就業機會和社會效益,將幫助更多的農村家庭實現脫貧致富,這才是他一直不懈奮斗主要目的。
這一情結主要源于他的早年經歷,他于1930年9月生在山西省原平市一戶貧困的農家,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經歷了很多磨難,14歲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正是這種背井離鄉,異國求學經歷,使得他多年來無論走到哪里都始終惦念著祖國,惦念著故鄉。
基于食用菌造福人類的作用,張樹庭便在這個領域內窮盡一生的鉆研,過去的60多個年頭里,他走遍了74個國家研究并指導食用菌技術。并與《國際藥用菌》雜志主編SolomonP.Wasser教授一起發表了一篇名為《食藥用菌保健金字塔模型對增進人類福祉的作用》的論文,提出食用菌作為食品、膳食補充品和藥品的蕈菌利用的金字塔模型。
可以說,如果張樹庭沒有做這件事,中國食用菌行業將在藥用菌領域缺席,中國的農村貧困家庭將難以走出貧窮深淵。
張樹庭教授的第三個夢想是:希望將中國的食用菌產業有朝一日可以和世界接軌。
目前,中國儼然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與消費大國,我國食用菌行業的發展,還存在很明顯的剪刀差,木腐菌工廠化的生產創造性優勢很明顯,但草腐菌的生產相對滯后。
其次,中國現有的食用菌技術部分已領先于世界,從事蘑菇的科研人員已達3000余人,研究生達600余人,但是沒有專業的教育機構可以針對性的培養食用菌人才。
因此,張樹庭教授建議,可以舉辦一些國際性的會議,邀請國際組織來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并且他個人為推動這一舉措利用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食用菌行業的貢獻,先后舉辦了慶元、南京、河南泌陽等地的四次國際食用菌研討會,影響力非常大。
同時,他還建議,要在中國建立一所專業的食用菌科研國際學校,此舉不僅可以針對性的培養食用菌人才,還可以吸引大量國際科研人員到中國來,使世界食用菌的發展中心由西方轉移到東方。
一個蘑菇夢,一個中國夢,承載了他一生的崢嶸,如今9旬的張樹庭教授仍然奮斗在推動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第一線,正是基于他的不懈努力,我國食用菌行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剛剛圓滿落幕第十二屆中國蘑菇節就是最好的明證,他將這張閃亮的中國名片分發到了全球。
鑒于張樹庭在國內食用菌方面的突出貢獻,他先后獲得上海“白玉蘭獎”與浙江“西湖友誼獎”,并在2009年建國60華誕之際,榮獲我國頒發給外國專家的至高榮譽——國家“友誼獎”。
盡管已經碩果累累,面對食用菌行業的未來張樹庭教授卻表現的很不樂觀,近五年來國內食用菌工業化進步很快,他說:“研究菌種的過程非常枯燥,需要從業者在喧囂中,憑著一顆安于寧靜、臻于極致的匠心,心傳身授,創新超越。”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新時代、新任務、新夢想,從張樹庭教授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代大家”歲月馥郁的修養品質和卓然高度,這種生活的智慧,需要一種胸懷,這樣的人,有一種品質,更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敬重,也值得我們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