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有著“洞天福地·故事安龍”之稱的荷都安龍,在向“減貧摘帽”發起總攻中,全面推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深入開展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夏秋攻勢”,產業先行,奏響一曲又一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豪邁之歌,在村村寨寨踐行著來一場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
上午10點,位于棲鳳街道平寨居委會的食用菌產業園部分核心區,編著序號的食用菌黑色大棚一排又一排,整齊地排列著。
“今年菌棒好,產量不錯,爭取在年底前再好好地采一茬。”村民趙興林夫婦正在自家的大棚里查看香菇長勢、給大棚通風,夫婦會心地交談著。
記者了解到,趙興林家今年種了2個大棚共3萬棒,已采香菇4茬,收入18萬元。加上2017年種香菇收入,他家已蓋起兩層新樓房。趙興林種香菇脫貧,僅是安龍縣采取“1210”產業扶貧模式、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筑牢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增收脫貧的一個見證。
在打造食用菌產業中,安龍縣按照“園區+科研院所+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五全”模式,簽署“企業入駐協議”“群眾入棚種植協議”等,將“貧困戶參與率在70%以上”作為給予企業(合作社)政策支持的首要條件,在菌棒生產過程中,要求企業必須滿足“80%以上菇農每棒最低收入在1.5元以上”等條件,通過獎補激勵,約束企業、合作社、菇農等各方,強化利益聯結。
近年來,安龍縣秉承“借棚”拔窮根的理念,充分發揮地理氣候優勢,按照“政府籌資建設,產權村級所有,農戶租用孵化,企業保底收購,實現四方共贏”的扶貧思路,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縣一業”扶貧產業重點發展。同時,依托浙江麗水、浙江金華、遼寧大連、遼寧撫順、福建古田等技術團隊,結合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規劃建設出口食用菌產業園區。
目前,該縣的食用菌產業已建成菌包生產、滅菌、養菌、接種、分選、冷藏等各種車間16840平方米,創建“苗嶺仙”等注冊商標,建成食用菌研究所1988平方米,食用菌干品深加工廠1500平方米。按照“園區+小區全域布局、全產業鏈打造、全利益聯結、全要素配置、全機制聯動”的方式,主要形成了“一園一鎮九區”(食用菌產業園、蘑菇小鎮、9個鎮街道小區)的食用菌產業布局。招堤、棲鳳、錢相、普坪4個鎮(街道)為重點發展區,以香菇、羊肚菌等作為主導品種;海子、龍山、灑雨3個鎮為一般發展區,以紅托竹菇、木耳等作為主導品種;篤山、萬峰湖2個鎮為適度發展區,以紅托竹蓀、黑木耳、靈芝等作為主導品種。食用菌主要品種有香菇、羊肚菌、姬松茸、紅托竹蓀、灰樹花等,產品主要銷往福建、云南、廣西、廣東及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內外市場。
2014年至2018年,食用菌產業分紅覆蓋貧困戶15505戶66927人,分紅金額為6000余萬元;入棚入企務工累計覆蓋4900余戶15700余人。
“到今年,全縣食用菌計劃種植面積1.3萬畝,目前完成1.28萬畝,預計產量5.48萬噸,產值在10億元以上。”安龍縣委副書記、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執行指揮長黃思勇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