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市場上的蘑菇變的緊俏起來。走訪河口區各大市場發現,這些蘑菇十有八九來自一家——山東東營市新戶鎮的新盈食用菌合作社。
“現在河口市面上的蘑菇,俺們家還真是主力。”走進新盈
食用菌合作社,就見到了剛從市場上送貨回來的合作社帶頭人丁金紅。
說起蘑菇,丁金紅如數家珍,從雙孢菇到平菇,從培養菌到制菌包,從種植到市場……她不光成了食用菌合作社的帶頭人、遠近聞名的“蘑菇大王”,更是成了“蘑菇專家”。可誰能想到當初的丁金紅對這些一無所知,甚至還鬧過“菌是蟲子”的笑話。
丁金紅曾是一名下崗女工,下崗10多年,嘗試過很多工作,但都不理想。在經營餐館時,她發現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安全和營養,蘑菇備受歡迎。2011年,她回娘家看到了新興村14個蘑菇大棚閑置著,一個大膽的想法闖進了她的腦海:“把這些大棚利用起來,搞個特色種植”。
“當時就想干點自己的事兒,闖出同一條路。別人能干,我也能干。”經過一番考察,丁金紅決定種植雙孢菇。說干就干,丁金紅投上了家里的全部積蓄,又東挪西湊,花了50萬元把大棚承包了下來,利用麥秸、棉花稈、玉米芯等“下腳料”栽培食用菌。她邊干邊學,慢慢摸索,遇到不懂的,就查資料、看書本。“經過發酵料、養菌、覆土,20多天后終于長出了三個指頭肚大的小蘑菇,雪白雪白的,興奮得不得了,眼淚情不自禁地往下流。又過了一個星期,整個棚里滿地雪白。”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丁金紅成功了,第一年種出來的雙孢菇實現獲利90000多元。
種植基地漸漸步入正軌,可201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讓丁金紅遇到了創業以來最大的困難。“當時10個棚都讓風掀翻了,菌苗全部被污染,投上的錢就這樣全部打了水漂,當時欲哭無淚。”丁金紅成了丈夫和親戚眼里的“敗家娘們”。就在丁金紅手足無措之時,市婦聯了解到情況,幫她申請了20萬元的貼息貸款,重新蓋起了種植大棚,最終幫丁金紅渡過了難關。
丁金紅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邁過了一道道坎兒,堅持了下來,不僅實現了機械化,還與省農科院達成了合作,更是帶頭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手把手教技術、找銷路,帶動周邊鄉親一起致富。如今,合作社已有社員162人,覆蓋河口周邊鄉鎮,不少外地人都慕名前來學習。
“這些年下來,感觸最深的就是技術和市場,兩者缺一不可。一開始只知道訂單種植,后來發現市場潛力無窮,俺們就自己開發市場。”丁金紅說,“現在俺們主打河口市場,咱本地蘑菇的好處就是能保證新鮮,每天凌晨采摘,早上四五點往市場上送,保證大清早就能讓人們吃上新鮮的蘑菇。”
大棚外寒風瑟瑟,棚內蘑菇長勢喜人。這個春節,丁金紅跟往年一樣沒得空閑,每天500多公斤的產量將一直持續到年后。丁金紅笑著說:“年后改造下大棚,發展‘前菜后菌’,到時用菌渣種的有機蔬菜就能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