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一場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在交城縣龐泉溝的大山里,我們的主人公山西省交城縣農委
食用菌研究中心主任——任建全,頂風冒雪,又一次向著深山出發了。從大學畢業就與農業打交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任建全愛上了大山,也愛上了農業。
泥濘的山路蜿蜒崎嶇,任建全拿著木棍,深一腳淺一腳地摸索著前進。“這個是楊樹葉子,我們準備拿回去人工仿野生栽培羊肚菌。”俯下身子,任建全在地上邊扒拉邊說。
44歲的任建全出生于農村,從小對農業、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交城縣農業局工作。18年來,在農作物保護、病蟲害防治、食用菌種植領域深耕不輟。每年的農作物生長關鍵期,任建全都會深入田間地頭,對小麥、玉米、馬鈴薯、蔬菜等主要農作物進行田間調查和記錄,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及時向全縣各級各相關單位發出預報,指導全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為交城縣農作物增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16年受組織委派,任建全離開機關單位,只身一人進駐距交城縣城90公里的龐泉溝腹地,開始羊肚菌的研究和人工種植。羊肚菌市場售價昂貴且生長環境苛刻,在此前沒有任何人工種植經驗可以借鑒,一切只能從頭做起。
在茫茫的大雪山里,我們追隨著任建全的腳步,聽他訴說羊肚菌的故事。“羊肚菌含有18種氨基酸,蛋白質含量高達20%,兼具食用、藥用功能,是‘四大名菌’之一。銀白木耳富含膠原蛋白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享有‘天下第一耳’的美譽。交城具有開發野生食用菌的天然稟賦,現在我們開發出了羊肚菌人工種植技術,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全縣產業脫貧貢獻了力量。”談起羊肚菌,任建全有說不完的話。
近3年的時間里,任建全帶領3個合作社在交城縣龐泉溝鎮開展試驗種植,克服困難,放棄節假日,在龐泉溝鎮最多時一住就是兩個月。經過8個多月的研發與試種,2017年4月,羊肚菌人工種植成功,填補了交城縣珍稀食用菌人工種植的空白。試種成功后,任建全繼續在羊肚菌品種、栽培模式上下功夫,馴化培育本土野生資源菌種,進行規模化推廣種植。2017年11月,他組織在交城縣平川地區開展日光溫室羊肚菌試驗種植,2018年春節前,羊肚菌已陸續開始出菇,長勢良好,試驗的成功大大改善了日光溫室冬季種植蔬菜效益低的狀況,實現了菌菜輪作,為設施農業經營戶增收找到新的模式。
不僅如此,2017年,任建全主動外出考察,引進吊袋木耳栽培技術,建成2個吊袋大棚,引進黑木耳、玉木耳、猴頭菇等適合吊袋栽培的菌種。吊袋木耳栽培技術可滿足木耳等菌種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的要求,省地省水省工,每平方米可吊袋近60袋,并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可控性強,產品型好、質優,不但可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而且可以豐富交城縣全域旅游內涵,增加農民收入。
腳下的山路百折盤旋,靠著一步一個腳印,任建全的辛苦得到了回報。目前,交城縣已建成吊袋木耳大棚153個,吊袋177萬袋木耳菌棒,可直接帶動880余戶貧困戶3000多人實現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