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9日,由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中國食用菌商務網主辦,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全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聯盟、中國林學會林下經濟分會、河南省食用菌協會等單位參與支持的“2019中國(三門峽)國際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暨羊肚菌林下經濟發展研討會”在河南省三門峽文博城國際會展中心成功召開。來自全國近300家企業攜2000多項創新成果到會展示展銷,同時,舉辦了多場專題報告會,來自行業內的專家學者齊聚三門峽,展開了一場有關食用菌的智慧碰撞、高規格的“崤函論道”。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崗位專家謝寶貴就我國食用菌新品種研發與知識產權保護做了精彩發言,他圍繞近兩年行業內上海豐科就真姬菇品種專利維權事件展開論述,涉及到專利法、種子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以及新品種的鑒定標準、菌種的知識產權等內容。目前列入新品種保護名錄的食用菌有16個種(屬),可以申請品種權,它具有類似專利的權力。受法律保護。他認為,現在食用菌菌種市場很亂,同種異名、同名異種普遍存在,侵權公司要是用了人家的菌種,支付適當的費用也是應該的,建議協商解決。
謝寶貴教授強調,隨著國家對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食用菌生產企業要加強知識產權意識,這其中要加強專利保護、品種權保護、品種登記,以及成果鑒定、評審等工作,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原所長王澤生介紹了我國雙孢蘑菇品種改良與應用現狀。他指出,1925年至今,我國雙孢蘑菇生產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世界第一的過程;農業生產占90%多,工廠化生產近10%,年產鮮菇300萬噸左右,占世界產量的60%左右,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65%左右。我國雙孢蘑菇育種、制種和栽培,從引進到消化,從開發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蘑菇科研與生產的大國。
王澤生研究員談到,30多年來,中國福建蘑菇團隊一直從事雙孢蘑菇菌種的研發工作,育成高產優質雜交品種As2796。As2796結合了親本02的高產、抗高溫特性和親本8213的優質、抗褐變、不易開傘、保鮮能力強的特性,適應性全面超過了親本和引進品種,表現出高產、優質、強抗性和廣適性。作為我國自主選育成功的雙孢蘑菇雜交品種,扭轉了我國從國外引種栽培的局面。1992年起在全國連續推廣27年并出口東南亞和南美 ;1996年至今連續23年,年產量全國第一,占80%以上; 2004年至今連續15年,年產量世界第一,占50%以上。As2796系列引領了我國雙孢蘑菇產業,實現世界第一的跨越式發展。
河南省駐馬店市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魏銀初在《河南省香菇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中提到,河南香菇種植主要有以西峽縣為代表的中棚架立體春季栽培、以泌陽縣為代表的小棚立體秋季栽培、以保鮮菇為主的混合平面栽培等三種模式。這其中以西峽縣為代表的中棚架立體春季栽培秋冬出菇模式中栽培品種主要是9608、939等;棚架結構一般 采用中間一大架,兩邊各一小架的搭架方法。內架總寬3.6米。中間層架地上部分高2.2米,寬2×45厘米=90厘米,層間距30厘米,共7層。中間層架兩側走道各寬90厘米。兩邊層架地上部分高1.9米,寬各45厘米,層間距30厘米,共6層。底層距地面10厘米。菇棚長度以10~12米為宜。棚膜幅寬7.5米~8米。
魏銀初研究員提到,河南省在發展香菇產業上具有資源、區位、技術等優勢, 到2020年河南全省香菇年產量突破300萬噸,產值突破200億元,全省香菇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量占全部產量的65%以上,產品優質率達80%以上,出口創匯額達10億美元,河南省將成為全國著名的優質香菇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
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省食用菌協會秘書長康源春針對我國平菇工廠化生產現狀和技術創新談了一些個人看法,他提到,國內平菇工廠化生產一般分為瓶栽和袋栽兩種生產模式。瓶栽生產一般單瓶第一茬產鮮菇160至200克,單瓶原料干重230克,生物學效率69.5%。
他認為,目前我國平菇工廠化生產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只有少數企業涉足該領域,在配套工藝與技術上還存在缺失,平菇工廠化生產的品種、配方、菌種、培養,出菇方式,以及出菇管理參數等沒有配套技術,另外,由于平菇屬于大陸菇,受季節性集中出菇市場價格波動較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不愿投資平菇工廠化生產。但也應看到,平菇是大眾產品,在國內消費量巨大 ,產品銷售市場廣闊,一旦平菇工廠化生產的配套技術和專用品種成熟,平菇工廠化生產未來發展前景應該還是比較光明的。
“羊肚菌外營養袋栽培技術在生產實踐中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栽培面積及產量連年翻番,預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羊肚菌人工栽培的主流技術。”四川省林業科學院副研究員譚方河在《羊肚菌外營養袋栽培技術及其主要特點》報告中提到,早期羊肚菌人工栽培遇到的重大困難有三個方面:1.種類:不是所有種類都好馴化(菌根類型、兼性寄生類型馴化難度極大),部分腐生羊肚菌也不好栽培。2. 生活史:早期對羊肚菌生活史的方方面面認識嚴重,早期的羊肚菌栽培探索,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栽培不成功。3. 營養:常規擔子菌栽培的營養保障方式對羊肚菌效果不大,栽培產量很難突破。
譚方河研究員認為,設施化季節性或錯季節栽培必定是未來幾年發展的熱點。近幾年的大田栽培實踐已經使栽培者對羊肚菌生活史、溫濕度氧氣對出菇的影響、不同類型土壤與出菇的關系等等諸多外因有了深 入認識,栽培不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要規避災害性天氣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同時,確保種源的可靠性是一個容易被不少 新入行的羊肚菌栽培者所忽視的問題,羊肚菌種源在大田人工種植中處于十分關鍵而基礎的地位,必須用可靠種源才能奠定成功的基礎。
對于未來羊肚菌產業發展,譚方河研究員表示未來幾年重量級羊肚菌深加工企業將會應運而生,精細、精準、小型機械化操作將成為羊肚菌產業發展方向,或可能出現智能型羊肚菌現代化工廠生產。
河北大學教授楊國良在會上就《雙孢菇生產模式與效益》作了實例分析,他指出目前國內雙孢菇生產三種模式:1.蒸汽發酵+分戶產菇:周年1輪 ;2.隧道發酵+分戶產菇:周年4-5輪;3.三次發酵+菇廠產菇:周年8輪。這三種模式并存,推動了雙孢菇產業發展。
楊國良教授表示,“工廠菇”有周年上市的優勢;“農戶菇”有成本低的優勢,因而承載了“扶貧濟困”的政治使命。據李玉院士報告:全國592個貧困縣,其中503個縣開展了食用菌扶貧,占比達85%。這個數字預示,我國季節性生產的“農戶菇”總量將呈爆發性增長。
河北廊坊職業學院教授,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長侯桂森在會上介紹了阜平香菇產業運營模式及關鍵技術探析 ,他提到,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從零起步,以香菇、木耳為主栽品種,已經形成“一核、四帶、百園覆蓋”的區域布局。并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帶動、科技引領、金融扶持、園區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為產業主體思路。集合全國各地食用菌產業先進技術與理念,推進阜平食用菌產業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探索出一條產業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通過不斷探索和提升,在同行業中率先提出“六位一體六統一分”的運營模式 (統一建棚、統一品種、統一制袋、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分戶管理)。
對于阜平縣香菇產業發展未來發展,侯桂森教授提出了幾點建議:1.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利用好院士工作站、太行農業創新驛站和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等平臺;2. 加強對加工產業扶持,拉長產業鏈條,做好產后加工對價格極端條件下的調控;3. 做好原料來源備案制度,籌劃食用菌原料林建設,做好原料短缺應對策略。
“蘑菇種植要向品牌化發展。讓品牌植入消費者大腦。單打獨斗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報團取暖,一群同頻之人聯盟在一起,同做一個品牌,這是蘑菇行業發展方向。”北京鵬偉碩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侯永軍說道,現在蘑菇市場由原來的“供不應求”已經轉向了“擇優選購”的消費形式。我們要準確把握市場的這一動向,生產高質量的蘑菇,隨著消費者的意識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
侯永軍技術總監介紹,六習蘑菇團隊打破行業技術保守現狀,整合銷售端和生產端,打造資源共享平臺,一群人,智慧疊加,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斗,形成“人連網”。從目前競爭激烈的“拼刺刀”或者說“同質化”競爭的低端市場走出來,走向有高質量需求的另一個消費群體,和有質量意識的消費市場打交道,讓“六習菇、良心做”的品牌意識植入消費者大腦;讓無化肥無農藥,208項檢測全部達標的“六習”蘑菇走向百姓餐桌。一起為社會貢獻更多的價值。
河南許昌市真菌學會秘書長丁志敏作了《黑皮雞樅的市場前景及栽培技術》報告,他介紹,黑皮雞樅菌一年出兩季菇,每個菌棒成本價1.5元/個,每個菌棒產量300-400g左右,目前市場鮮品均價20元/斤,干品每斤200元,一個菌棒產值15元左右,扣除菌棒成本、人工成本,每棒純利潤可達10元左右;1畝地大棚單層可種植1.5萬棒,單季可實現收入15萬元左右。在合作社未找到市場出售時,龍頭企業可負責鮮菇的回收、由企業進行加工和外銷,回收價按當時市場保底價進行回收,農戶從而贏利,每戶每年可實現最低年收入10萬元。
丁志敏秘書長針對黑皮雞樅的采收和加工提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正常情況下,一般20~25天可大量現蕾,過7~10天即可采收。在菇蓋長大即將釋放孢子時為采收適期(八九成熟)采收時,手握緊菇柄基部輕輕連假根一同拔起,隨即用不銹鋼剪刀剪去假根,整齊置竹筐或紙箱里(內襯薄膜)。采完菇后整理料面,穴口要補土。頭潮菇產量可達干重的60%以上,一般可采2~3潮菇,總生物學效率可達100%以上。目前黑皮雞樅生產單位不多,還沒有批量生產,一般是以鮮菇上市。批量生產后,也可加工成鹽漬、制罐等。
專家們的精彩演講,讓與會者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現狀及發展,機遇和挑戰,創新技術、生產加工等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是一場干貨十足的“頭腦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