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歲的周不修是金鄉遠近聞名的“蘑菇大王”,現任晨雨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他也記不清自己究竟領過多少榮譽。因為,他的眼里,只有食用菌。
1980年 他開始研究平菇,與食用菌結緣,到現在已近40年。平菇、銀耳、金針菇、猴頭菇、羊肚菌……小小的食用菌承載著他的夢:把小蘑菇做成大產業、帶動鄉親致富!
癡迷技術的“研究者”
“金黃色的是榆黃蘑,那邊棚里是榆耳。現在看的這一棚都是猴頭菇長成后毛茸茸的非常像猴頭……”化雨鎮晨雨食用菌基地的培養棚里周不修滔滔不絕,對各種食用菌如數家珍。他看起來像個普通老農,但只要一說起食用菌立即神采飛揚、判若兩人。
愛琢磨、肯鉆研、舍得投錢,在食用菌技術研究實踐應用方面,周不修比起農業大學的教授也毫不遜色。實驗室里,有恒溫振蕩器、生化培養箱、高壓滅菌鍋、烘干箱……他拿出幾管液體菌種介紹說,現在正培養著十幾種珍稀菌種的母種,等母種在發酵罐中擴繁生成后,再經過車間培養生成栽培種就可以種植了。“原本需要兩個月,經過我們研究改進8天就能出(菌種)!”周不修指著振蕩器上裝著液體的小瓶神采飛揚。“別看這小小一瓶,可是10萬包菌種呢!”
目前,晨雨食用菌合作社已成為省級菌種繁育中心,具備年繁育400萬瓶各類菌種能力,而周不修研究的無菌接種桶接種等技術
也獲得了3項國家專利。
鄉親致富的“圓夢人”
辛苦鉆研出來的技術獲得了專利,他卻并沒有把“利””專“起來,而是毫無保留地傳給了鄉親們。因為,和食用菌“糾纏”了半輩子的他,一心追求播撒技術火種,讓鄉親們通過食用菌產業改變生活,先后總結出10多種菌類高產栽培技術,從配料、接種、生長管理到出菇管理,他都手把手教給了有種植意愿的鄉鄰。從1983年開始,周不修已經辦了幾百場食用菌技術培訓班。為了帶動更多農民,他還投資1000萬元成立了晨雨食用菌技術研發培訓中心,免費授課,每年培訓社員1500余人次,面對面學,手把手教,沒有周末,也沒有假期,時間基本都花在培養棚、實驗室、培訓講座……幫農民解決技術問題就是他的“休息方式”。就這樣,周不修把食用菌種植技術播撒到了全縣。
土專家的大格局
“大公無私”源于周不修的大視野、大格局。“我一門心思只想做大食用菌產業、帶領群眾致富。鄉村振興需要更多人參與,需要技術共享。”這樣的格局,讓他把小蘑菇做成了大產業。在他帶動下,化雨鎮吳海村走上了富裕路,當地300多農戶種食用菌
金針菇種植面積最大時達4000余畝,化雨鎮也成了全國最大的黃色金針菇種植基地。但幾年前,金針菇行情下滑,農民收益衰退。
周不修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意識到是時候轉型了。2017年冬,他瞄準了羊肚菌,為了讓生長條件苛刻的羊肚菌落戶,周不修1年多時間里做了10多種實驗,羊肚菌人工栽培模式終獲成功。可轉眼之間,他又把這些技術傳授給了鄉親和同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同行應該是朋友,這樣才能博采眾長,加上自己的創新,把產業做得更大。”周不修反復強調。
談及目前的打算,他說自己要在提高珍稀菌種創新上下功夫,繼續帶領晨雨菌業研發團隊完善良種基因庫,做好珍稀品種的馴化、培育和研發,培養人才、壯大金鄉食用菌技術隊伍,讓農民輕松種菇、輕松賣菇,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譜寫金鄉菌類產業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