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國家
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我國食用菌科學技術體系建設的領航者和奠基者。就是這位科學家,帶著她心愛的蘑菇,持續在扶貧攻堅的征途中,而且一做就是32年,從青絲到白頭。就如她所言“勞動和給予都是快樂的,服務社會使自己獲得了快樂,已經享受多多”。
“十三五”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將扶貧工作列入體系任務之后,張金霞的扶貧工作量急劇增加,不僅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燕山-太行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大別山區等區域的連片特困地區留下了她的足跡,甘肅舟曲、川藏高原的雅江、亞東、新疆伊犁的察布查爾都有她指導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她每年都會集中安排時間在
食用菌栽培的關鍵時期3-4月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僅2019年3-4月間,她先后到河南靈寶、河南許昌、湖北鄖陽、廣西賀州、甘肅舟曲、貴州畢節3縣、貴州劍河、河北平泉等貧困縣10縣工作46天,一線指導菌種、栽培、保鮮、加工和菌渣利用。多年來,她沒有節假日,沒有周末,沒有8小時工作制,每次扶貧出差,幾乎都是白天工作夜間趕路。大家見她如此奔波,都問她“您真不累”?她總是和小時候的艱辛勞作比,她說:十幾歲的時候,都要從2公里之外的地里往家背玉米秸,累得走不動了都不敢坐下來休息,因為一旦坐下來就會起不來。現在就這么坐車跑跑,下地做技術指導,還能叫“累”?
隨著
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規模化、專業化、工廠化生產迅猛發展。大量的扶貧資金也瞄準了食用菌產業。平泉作為太行山燕山山脈的貧困縣,發展食用菌有30余年的歷史,90%以上是規模適度的農法生產。在規模化、專業化、工廠化的產業轉型升級中,看到域外的大上、快上,迅速的規模擴張,領導和群眾,不少人有些坐不住了,紛紛找到她探討。她和大家共同分析平泉食用菌生產的優勢。她帶領體系,在平泉積極開展夏季香菇優質增效的技術集成示范,品種不斷更新,簡易菇棚改造,安裝了雙層遮陽網、水簾、風機、菇架等優質高效生產設施。十幾年的努力,平泉香菇已經成為我國夏季優質香菇的代名詞,平泉成為我國香菇栽培效益最高最穩定的產區。
近幾年,她常駐貧困縣平泉,從2018年到現在已駐平泉工作192天。也正是長期的駐地工作,才使她對生產一線的問題了如指掌。讓菇農用上放心的菌種成為她扶貧技術研發的目標。團隊研發了系列的菌種質量控制技術,試制菌種。結果表明,在生產條件和投入相同的情況下,棒單產提高15.3-25%,優質菇率提高20%以上,純利潤增加0.9-1.35元/棒,年生產5萬棒的農戶生產者即可增收4.5-6.75萬元。該技術目前已在河北寬城、遼寧凌源、河南盧氏、湖北隨州、貴州安龍等貧困縣推廣應用,菇農普遍反映菌種活力強、定植快、出菇整齊、優質菇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