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竹山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多措并舉推進
食用菌產業發展,建成百萬袋以上食用菌基地5個、50萬袋以上食用菌基地14個,食用菌產業覆蓋全縣17個鄉鎮,成為農村脫貧出列、農民脫貧增收主導產業。
政策引導 形成發展合力
“深度貧困縣要想拔掉‘窮根’,必須增強‘造血’功能,培育支柱產業。”竹山縣扶貧辦主任明昌根說,據相關專家考證,竹山縣的氣候適宜多種食用菌生長,有利于盛產優質香菇。
竹山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決定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把食用菌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和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并出臺食用菌產業發展意見??h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先后帶領有關人員赴隨州市以及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三門峽靈寶市等地考察學習;邀請專家深入香菇種植大棚,為菌農講解香菇培育、種植、管理等實用技術;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難題。同時,加大協調督辦力度,對各鄉鎮食用菌產業規劃、任務落實等情況進行巡回督辦、調查摸底,提出合理意見和建議;加大香菇生產指導力度,先后組織技術人員到綠谷、富韜、成福等13個香菇生產基地開展技術指導,確保香菇按時上市。
在政策上實施傾斜,全力助推產業發展。該縣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食用菌的,每袋給予2元獎勵;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或非貧困戶新建食用菌出菇棚且達到標準的,按每袋1元的標準給予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對新建百萬袋以上食用菌基地且達到驗收標準的,按實際養菌袋數一次性給予每袋2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對新建50萬袋以上、99萬袋以下食用菌基地且達到驗收標準的,按實際養菌袋數一次性給予每袋1.5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對帶動10戶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食用菌的企業,貸款50萬元以內按年貼息3%。對在年度食用菌產業考評中排名前三的鄉鎮,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3萬元獎勵。這些政策,極大調動了各鄉鎮、企業和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性。
創新模式 擴大生產規模
“過去種香菇要到外地買菌棒,現在菌棒生產車間就建在香菇大棚邊,既有政策扶持,又有技術指導。香菇直接交到竹山綠谷食用菌有限公司,不愁銷路。我愿意認領2個大棚,種植1萬棒香菇,力爭早日脫貧。”日前,溢水鎮小東川村貧困戶賈秀梅說。
為推動食用菌產業規?;l展,竹山縣大力支持外地企業、回鄉創業能人在各鄉鎮創辦食用菌生產基地,建立菌棒生產車間,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2016年初,浙江省麗水市企業家李軍投資1500余萬元,在竹山縣創辦竹山綠谷食用菌有限公司,在擂鼓鎮紅巖村興建食用菌組培、種植和技術研發基地,擁有100萬袋以上菌棒生產能力。該公司堅持“企業與農戶共贏”的理念,通過兩種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一是農戶自主創業模式,即農戶免費在該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自由種植,公司安排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并按照保護價回收香菇。目前,該公司已與100多戶貧困戶簽訂種植合同。二是與貧困人員簽訂用工合同,吸納貧困人員進基地務工,讓貧困人員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穩定收入。目前,該公司有合同工20多人,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
在樓臺鄉肖家溝村,該鄉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尤治平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起食用菌生產基地。竹山縣農機局通過農機政策扶持,把該合作社作為全縣食用菌產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來打造,配套支持60多萬元機械設備。今年初,合作社新擴建廠房900平方米,安裝全自動食用菌生產線,配齊烘干、保鮮等生產設施設備。
對接農戶 實現穩定增收
在麻家渡鎮牌樓村農業觀光產業園里看到,每個香菇大棚的門前都有一塊信息牌,上面有貧困戶姓名、產業規模、幫扶干部姓名。該村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采取“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由合作社負責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村集體負責食用菌基地建設,貧困戶負責食用菌種植管理。村里按實際養菌袋數,給予貧困戶每袋2元補助。這種產業扶貧模式,有效緩解了貧困戶前期資金投入壓力,有力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
走進擂鼓鎮紅巖村貧困戶陳擁軍承包的食用菌大棚,只見菌棒層層疊疊,一朵朵香菇散發出陣陣清香。“食用菌種植技術簡單易學,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是個致富好產業。我通過種植香菇,年收入達2.5萬元。 ”陳擁軍對筆者說。
集中連片食用菌種植基地成為竹山縣最大的“扶貧工廠”,貧困戶就近在“扶貧工廠”務工,實現穩定增收。位于樓臺鄉的弘元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優先吸納貧困戶進基地務工,日常穩定用工50多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