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奇的大自然界,除了動物、植物之外,還有一類生物——菌物的存在,讓人驚奇。它們像“墜入凡間的精靈”,在幽暗的森林和廣袤的原野中閃閃發光。它們外形嬌俏可愛,絢麗多彩,營養價值豐富,是人們餐桌上最鮮美的食物,也是治病養生的好藥材,還對生態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自然隱藏的財富。
竹蓀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鮮嫩可口,營養豐富,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不僅可以作為烹飪的食材,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我市是福建省最大的竹蓀生產基地,在這里有許許多多的為食用菌發展奉獻一生的人,他們通過技術幫扶、幫找銷路和提供物美價廉的菌種,領著許多當地的農民群眾加入到食用菌種植的發展項目中來。鄭朋武就是其中知名的領頭人。
鄭朋武有個綽號,叫“菌種大王”。重竹蓀、養竹蓀、吃竹蓀、賣竹蓀、培育菌種……與食用菌的接觸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走進鄭朋武的食用菌世界,對他的食用菌人生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覺得這個說法有夸張之嫌。在鄭朋武30多年的蘑菇從業生涯里,他曾獲多項有關研究食用菌的省、市、縣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獲得多項國家專利;他還帶領周邊村民一起種植食用菌,帶領村民發家致富,贏得贊譽一片。
鄭朋武的父輩們是第一批把
食用菌人工栽培技術,從他們的老家古田縣引到邵武的人。鄭朋武讀書的時候就耳濡目染,看著父輩種植食用菌能夠增收,甚至在當時就成為了“萬元戶”,他覺得這是個有前途的產業。1985年鄭朋武高中畢業以后,便開始從事食用菌生產工作。90年代初期,福建省古田縣首創野外陰棚畦床栽培竹蓀成功之后,實現了春季接種,當年夏季收成,生產周期縮短2/3,單產提高10倍。作為古田人的鄭朋武,從小就對食用菌接下了不解之緣。在父輩的傳授下,他也學會并開始種植食用菌。
從原來獨自創業的“小打小鬧”,到后來與同鄉、朋友們共同打拼,慢慢地鄭朋武變成了“科技示范戶”。自己種植成功了,鄭朋武就幫助自己的同鄉和朋友,一起種植食用菌。98年他和團隊一起來到市區開辦了菌種廠,推廣竹蓀的栽培技術,在鄭朋武的帶領下,種植食用菌的農戶逐漸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術,并且憑借種植食用菌過上了好日子。關于為何選擇主力種植竹蓀,鄭朋武解釋道:“我們原來是有種很多的品種,像香菇、黑木耳、蘑菇、平菇、金針菇等等,后來經過不斷摸索,最終選擇了竹蓀。因為我們邵武有非常多的竹制品加工廠,為我們種植提供了很多廉價的竹制品原料。加上邵武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高,雨水充足,水稻田很多,非常適合竹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鄭朋武的技術推廣和農業部門的服務指導下,農戶種植竹蓀有了經濟效益,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加入到竹蓀種植的隊伍中來。種植戶從幾戶人、幾十戶人,到現在有兩千多戶。種植面積也從幾十畝到幾百畝、幾千畝,最終達到了每年平均一萬多畝。可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鄭朋武想著,怎么才能更好的幫助到種植戶們。于是,他開始學習制種,并且教會身邊的農戶們,讓身邊的人帶動當地農戶們一起學習食用菌的栽培。“制種的好壞和農戶收入有很大關系,做菌種光會制種還不行,還得要教種植戶栽培技術。因為我們自己又會種,又會制種,所以就有很多人愿意跟我們一起做。”鄭朋武欣喜地說。
隨著加入的成員數量越來越多,鄭朋武決定專門做菌種,除了推廣指導技術,還提供產品收購信息,幫農戶們銷售產品。因為鄭朋武公司的力量還是相對薄弱,所以他們引進了很多古田乃至全國各地的收購商,來邵武進行收購。現在,鄭朋武和農戶們的關系不僅僅是合作關系,更是朋友關系。他時常也會到農戶的大棚里,和他們一起采收竹蓀。閑暇之余,還會一起吃飯聊天。梁建華是邵武市城郊鎮香鋪村的種植戶,他種植竹蓀已經有11了。“今年竹蓀產量大概一百七八十斤左右,今年行情價錢也好。”梁建華說道。竹蓀在每年的6月份就已經進入到成熟期了。每天上午7點到8點之間,是采摘竹蓀的最佳時間。竹蓀生長特別迅速,所以梁建華每天都會請一批人來幫自己采收。鄭朋武有時也會過來幫忙。新鮮的竹蓀采收后應在3小時內立即加工處理,如果隔夜加工竹蓀會變質。一般采用烘烤的方式,可用取暖爐或鼓風干燥箱,烤干的竹蓀要及時分級整理,小心再次潮濕,捆扎后放入雙層塑料袋包裝,扎牢袋口,防止受潮變質。“從種植竹蓀以來,我就是全靠它發家致富,都是鄭總教我怎么做的,我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另一名種植戶小張感激地說。
銀耳是鄭朋武的另一次嘗試,憑著年少時對銀耳的好奇,被邵武的物產所吸引的鄭朋武對研究銀耳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良銀耳的種植技術,問其原因,鄭朋武這樣說:“八幾年我父輩那個時候的環境比較好,我們種的銀耳非常好吃,后面因為栽培工藝和其他一些原因,總感覺找不到原來的那種味道了。我們一直很想做原生態的那種銀耳,從2008年開始一直探索,走訪了許多地方,請教了很多的食用菌的前輩、專家,最終下定決心做工廠化,我們叫仿原態銀耳栽培。”銀耳在古代屬于名貴補品,如清代女官德齡所著《御香飄渺錄》中所說:“銀耳那樣的東西,它的市價貴極了,往往一小匣子銀耳就要花一二十兩銀子才能買到。”古田縣是全國袋栽銀耳的發源地和主產區,是“古田銀耳”原產地區,是國內最大的銀耳商品化生產基地。為了探尋記憶中小時候的那種純天然的味道,鄭朋武組織技術團隊到古田學習銀耳種植技術,再經過改良,終于生產出了記憶中最美的銀耳。
但生產的過程卻歷經波折,開始時改良并不順利,一年投資五六十萬,就換來了幾朵爛銀耳,這樣連續三年虧損,讓鄭朋武甚至心生放棄。“還好有省里的科研院所的專家,一直在后面支持我們,終于在2013年的時候我們取得了成功。”鄭朋武感慨萬千。在工藝上,鄭朋武最終突破了傳統的栽培模式,利用現代的農業的智能設備設施,創造了一種仿原生態的潔凈環境。在這種環境中生長出來的銀耳,從質量上、安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鄭朋武不僅申請了發明專利,2017年,他的銀耳還入選了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選用產品。他的銀耳質量,得到專業的認可。
近幾年來,為了能夠切實幫助廣大農戶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收入,邵武市農業部門和各鄉鎮,將食用菌種植當做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一個重要項目來抓,發揮以鄭朋武為代表的,食用菌生產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帶領當地3000多農戶增產增收,每畝食用菌利潤一萬多元,為當地經濟發展起到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