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名片:鄒莉,農學博士,教授(四級),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森林保護和資源微生物教學和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從事食用菌栽培的工廠化設計、技術指導及食用菌菌種的選育工作。先后主持或參加國家973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30多項。主講森林保護學專業課程。
鄒莉曾獲得多項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連續多次獲得學校教學質量優秀二等獎和“三育人”教書育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也曾連續兩年指導學生獲得黑龍江省“互聯網+綠色農業”點對點營銷策劃大賽二等獎。另外鄒老師在學術實踐方面也成績斐然,她曾發表多篇關于食藥用菌方面SCI論文,出版了專著《蕈菌研究方法》,還有授權發明專利《一種全光照袋栽黑木耳袋頂出耳新技術》在廣大菇農中推廣。
多年來,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鄒莉老師一直奮斗在脫貧前線,無償指導農戶,熱心助農脫貧致富,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提供科研理論,甄確突破方向。
記者:請問鄒老師幫助脫貧多長時間了?
鄒莉:脫貧這個詞很早就有了,在黑龍江省或者說是在哈爾濱市一直都存在著大量的貧困戶和貧困縣。幫助脫貧這個行動其實在我們開始進行食用菌的推廣時,就已經開始了,并且一直無償地在幫助一些貧困縣。在黨和學校正式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政策后,我們也積極響應號召,繼續為貧困縣和貧困戶提供我們的幫助。
記者:請問鄒老師當初扶貧是有什么想法呢?
鄒莉:其實最初沒有什么想法。我們是做食用菌技術研究的,每年都要將科研成果投入到大田的試驗。在試驗時發現,種植戶的栽培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尤其是貧困戶,他們往往在技術上掌握不好的時候,獲得的收益非常低,對整年的生活水平都有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老百姓講解已有的技術,老百姓規范操作后,發現無論是產量、質量,還是收益,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所以對我們的認可度比較高。其實當時也沒有想過為誰脫貧,只是覺得有人需要這個技術,而恰恰我們是做這個技術的,不妨把這個技術給大家用一下,初衷就是在這里,沒有什么更高級別的想法。
記者:請問鄒老師在幫助脫貧的過程中具體運用您的技術做了什么呢?
鄒莉:我們在整個食用菌栽培過程方面中有很多的發明專利,舉個例子,黑木耳有種技術。以前,黑木耳栽培完之后,菌袋就不要了,但是后來我們發現,在這個菌袋的某部分存在著生物質,是可以轉化成木耳的,所以我們在長期的研究后發明了一種新技術。這個技術使用之后,可以使每袋的產量提高一錢,多賣2~3塊錢,所以說我們把這個技術給老百姓進行講解,手把手教他們,這個收益是顯著的,所以大家紛紛仿效我們。
30多年來,鄒莉老師扎根黑土地、大森林,將食用菌的研究開發作為主攻方向,獲得黑木耳種植技術授權發明專利7項。她熱心助農脫貧致富,長年下鄉無償指導農戶,僅在黑龍江,就助力黑木耳年產業增收2億多元。“科研就是要對國計民生有益,只要農民用我的技術脫了貧致了富,我就知足了。”鄒莉這樣說。
她扎根龍江、開創黑土地的事跡,將熠熠生輝、永不褪色,她為筑起“科技扶貧”的長城,而展現出的無私奉獻的燭火精神,已凝聚成鞭策我們萬萬千千林學人前進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