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西縣和平鄉太陽村龍咀組,寶纛河畔的一處田野里,48歲的陳祥中正在向周邊群眾現場示范桑枝木耳的田間管理技術。在他的身后,一排排木耳菌棒整齊排列,乳白色的菌棒上,凸起一個個黑點。“今天看是黑點,過幾天就變成了黑木耳。這個季節,木耳長得快,田間管理很重要!”陳祥中邊示范邊介紹。
1998年,陳祥中從外地返鄉創業,開始接觸袋料香菇的種植技術。自此以來,他20多年咬定“食用菌”產業不松勁,用心鉆研種植技術,帶領周邊農戶種植香菇、木耳,成為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大王”。
“人勤快、腦筋活、肯鉆研,搞
食用菌的技術一流的。”在寶纛河兩岸,鄉親們說起陳祥中,都會伸出大拇指。
1987年,陳祥中初中畢業后,回家干農活、挖草藥。雖是家境貧寒,但他窮不失志。他利用放牛的機會讀《增廣賢文》《三字經》等古文,學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知識。1991年到浙江金華務工一年后,就靠務實肯鉆的勁頭獲得老板的信任,負責50多名職工的管理工作。
“98年小孩出生后,就選擇回來發展。當時鄉里引進浙江的種植技術,鼓勵群眾發展袋料香菇。我在浙江也接觸過,覺得這個適合我們山區發展,就第一個報了名。從此,就和這香菇木耳結了緣。”陳祥中回憶說。
看準了,就鉚足了勁干。1998年,陳祥中做了5000棒香菇,賺了5000塊錢。第二年,1萬棒;第三年2萬棒;2005年,開始發展桑枝木耳……高峰期時,他種了7萬棒香菇、木耳,賺了20多萬元。
產業發展順風順水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和執著的追求。從原材料收集、制棒到滅菌、接種、養菌,再到下田、管理、采摘,陳祥中對每一個環節都全程跟蹤、精心把關。滅菌期間,他天天忙到后半夜,連續兩個月未睡過一個整覺。食用菌生產,技術很關鍵。品種不良,滅菌不到位,往往會出現菌棒大面積壞死等惡劣后果。從接觸食用菌的第一天,陳祥中就開始琢磨技術,積極開展菌種改良研究。他買來書本和試管,邊學邊實驗,成功培育出適應本地山區的木耳菌種。2018年生產的桑植黑木耳,經過嚴格的檢測后,遠銷到馬來西亞等地。“創業之初,政府的支持幫了我大忙。家鄉的好山好水,讓我們的產品富有競爭力。2018年,我注冊成立了思農家庭農場,下一步要更加努力地干。”陳祥中如是說。
富了小家,惠了鄉鄰。在陳祥中的家庭農場,周邊的貧困戶找到了就業機會。近幾年,陳祥中每年開出的工人工資就有5萬余元。同生產組的陳裕民、陳長流等貧困戶通過發展桑枝木耳和香菇種植先后脫貧致富。
小小食用菌,圓了陳祥中的致富夢。曾經的貧寒之家,建起了小洋樓,購買了小轎車,走出了大學生……陳祥中坦言,有目標、有恒心,弱鳥先飛,久久為功,就一定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