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食用菌總產量約7萬斤,毛收入20萬元左右。”日前,走進貴州省銅仁市大龍開發區撫溪村王家組王永建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占地2畝的大棚內一個個菌包整齊擺放,菌袋口平菇成團簇擁。王永建憑著種植食用菌,順利翻開生活新篇章。
早些年,開發區城鄉基礎條件薄弱,就業創業環境差,大部分群眾依靠農耕維持生活,家庭增收渠道單一。青壯年紛紛外出尋求掙錢和發展機會,2000年,27歲的王永建跑到浙江麗水進廠打工。
他在廠里處了個當地對象,接著完成了婚事。2003年,前往老丈人家做客時,他發現當地群眾主要靠種植食用菌謀生,該產業技術要求不高、簡單易管理,且產量高、收益好。在老丈人一家的幫助下,他就地試著搞食用菌產業,從打工仔轉變成“菇農”。
每年回家過年時,王永建發現開發建設中的家鄉一年一個樣。2010年,已積累7年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他,抓住家鄉大開發、大發展機遇,返鄉創業種植食用菌。“就近發展,既能賺錢養家,又能方便照顧到一家老小,一舉多得。”
當年種植的約3000包香菇長勢良好,但怎樣打開銷售市場成了一道急需解決的難題。王永建并不懼怕,積極跑市場、找客源,終究實現產銷暢通,賺得一筆不錯收入。
越往后,開發區就業創業環境越發完善,食用菌種植借助市場帶動也越做越好。他的種植規模也從最初的3000包做到了現在的2萬多包。
按照當前市場價格,平菇零售價5元每斤,批發價在3-3.5元每斤,一年四季銷路暢通。“多年種植,供貨穩定,客戶也比較穩定。”王永建介紹,食用菌主要銷往周邊學校、超市、農貿市場,每天銷售最少在100多斤,貨多的時候有300-400斤。
立足市場需求,王永建在自家地里另開拓出3畝地,準備把平菇全部移種過去,家門口大棚專門用來種植木耳和香菇,分開管理以便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爭取實現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