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漢中西鄉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嘉陵南去,漢江東流。初春時節,盛產茶葉的午子山已是山花爛漫,云霧繚繞,風景秀麗。
走進西鄉縣,到處是忙碌的景象,人們都在忙著春耕和復工復產的事情。來到白龍塘鎮白龍社區一處新建的食用菌廠房,黃蓉正駕駛著三輪車搬運木料,等她干凈利落地卸完一車木料,便和我們聊起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據她講,15歲的時候,因為家里極度貧困不得不輟學,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務。雖然從早到晚地忙活,一年下來也掙不到幾個錢,于是她決定上深圳打工來改變家庭狀況。后來,因為父母身體有病病,她又回到了村里。2017年,黃蓉家因病致貧,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7張嘴要吃飯,老人要治病,2個孩子要上學,僅靠丈夫在石材廠打工的微薄收入無法彌補家庭的支出。
“在南方打工這些年里,我經常在想,我們家就想要脫貧,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依靠傳統的種養殖,一定要找到一個好項目。”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黃蓉每天雷打不動收看《致富經》欄目。連續看了近兩個月的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思量,她把創業項目盯在發展種植木耳上。
“剛開始搞地栽木耳時,還有人說我這是瞎折騰、白忙活。”當地沒有人種過地栽木耳,自己也沒有從事過食用菌技術,僅靠電視里的只言片語,只能是“瞎子摸象”。在大家質疑的目光和勸阻下,黃蓉還是下決心發展地栽木耳。
“別人能種成功,我肯定也能行。”不服輸的她慢慢上網查資料、加致富微信群,甚至到一家食用菌企業無償務工近三個月,系統性地學會了裝袋、滅菌、接種、養菌等關鍵步驟。社區主任李凡得知黃蓉的創業想法后主動幫助她協調土地,還幫助獲得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
開弓沒有回頭箭。拗不過黃蓉的“倔犟”,全家人選擇了支持。2018年初冬,白龍的山坡上青霜白露、寒風刺骨。為了解決配料中的鋸末問題,黃蓉全家6個大人上山砍柴,吃住在山上。餓了、累了、手劃破了,大家都沒停下來,連續的重體力勞動,“倔犟”黃蓉的胳膊和手腕甚至都沒了知覺。短短10天時間,全家人便備齊了所需原料。
為了減少產業投資,黃蓉很快學會了駕駛三輪車、接水管和拉鐵絲網等男人們會干的活。很快,2.5萬袋菌種含著心血下地了,那段時間她每天天不亮就跑到田坎邊去看,晚上才又依依不舍回家。
經過近一個月的等待,密密麻麻的黑木耳終于從袋子探出了頭,她終于松了一口氣。接下來的日子,她更加細心地照料可愛的木耳,盼著它們早點成熟。
終于,一桶一桶的鮮木耳鋪在晾曬架上,煞是令人驚喜。采摘那天,全家老少齊動員,一過秤,2萬多斤!親眼見到了肥嘟嘟的鮮木耳,村里的鄉親們一下子都被黃蓉的“倔犟”所折服。“這姑娘有狠勁,能干成大事!”
2018年9月份,聽說鎮上要舉行首屆“農民豐收節”,她高興地帶著自己晾干的干木耳參加了活動。由于黃蓉的地栽木耳利用野生條件生長,產品純綠色、無污染。不到2個小時,700余斤產品被搶購一空。一下子“黃蓉地栽木耳”成了社區產業發展的招牌,許多貧困戶紛紛前來學習取經。作為被表彰的“自力更生、勤勞致富”脫貧模范,她把自己的技術毫無保留地都教給了大家,并且表示隨時提供技術服務。
“只要肯動腦筋,懷著必勝的信心,在農村一定會有所作為,一定會過上好日子。”黃蓉說。(來源:中國婦女報 中國婦女網 記者 黨柏峰/譙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