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渭南市韓城芝陽鎮,有這么一所學校,以前是村里孩子讀書學習的地方,自打教育整合停止辦學后,這里住進了一批新“學生”——一個叫張選剛的農民把這里變成了“香菇學校”:一根根菌棒就像學生一樣,“走”進了變成養菌室的教室,經過調教和培育之后,一個個都成了農民香菇大棚里的“致富精靈”。
張選剛以前是這所學校的創辦人,現在成了芝陽興華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所經營的食用菌扶貧產業基地現有46座共占地5400平方米的栽培大棚和22個標準化食用菌棒生產車間,其中11個為合作社扶貧車間,吸收了12戶農戶參與經營,并為5名貧困勞動力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崗位。
張選剛采取“合作社+農戶”協作發展的模式。合作社集中培育菌棒,然后將菌棒提供給農戶分散培養種植,待香菇成熟后,合作社再進行統一回購銷售。他不但給群眾提供菌苗,還通過“香菇學校”為群眾提供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一年來,合作社累計生產加工食用菌棒24萬棒,產出香菇25.85萬公斤,合作社12家農戶實現凈利潤43.2萬元,同時合作社還為周邊13個村的161戶貧困戶每戶分紅1200元。
住在柳村三組的貧困群眾李萍竹之前一直在合作社打工,嘗到了勞動的甜頭后,去年底,她主動向張選剛表達自己想建2座大棚種植香菇的意愿,張選剛一口答應,并承諾李萍竹可以先領取菌棒在自己的大棚里培育,等香菇長成,合作社扣除菌棒成本后進行統一收購。“算上市上的補貼,我不用花一分錢就擁有了自己的香菇棚。”幾個月前,李萍竹還是一個貧困群眾,而現在已經變成了“香菇老板”。為了幫助像李萍竹這樣的種植戶,張選剛專門從河南為扶貧產業基地聘請了3名技術專家,并配備了14名技術員,定期為農戶開展免費培訓。李萍竹告訴記者,在專家的指導下,她的2座大棚可以上架1萬個菌棒,一年兩茬收入算下來,掙個四五萬元不成問題。
興華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成功和李萍竹的轉變,是韓城近幾年農業產業扶貧顯著成效的縮影。截至目前,全市共布局產業扶貧項目189個,輻射帶動了247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