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都想不到,我竟然也蓋起了三間新房。”時間倒回3年前,彼時54歲的劉小宗不會想到,窮了大半輩子,自己一家會在未來的三年時間里,住進大房子,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就業,自己當起包工頭、月入過萬元……
劉小宗家住云南省陸良縣馬街鎮莊上村14組,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全家擠住在一間破瓦房里,一樓煮飯、養蠶,二樓存放糧食雜物、置床睡覺。”坐在新房門前,說起家里曾經的窮,笑容從劉小宗黑瘦的臉上消失,回憶中不時夾雜著嘆息。
“寒天里,亂灰氈上,裸棉絮下,姊妹五人和衣相擁,那個時候的冬夜真的好漫長。”家境的貧寒,也印刻在了劉小宗的子女心里,至如今,他的大女兒還對破屋里的冬天心有余悸。
家里的幾畝土地,撐不起家里最基本的開支。
多年來,每當農閑時,劉小宗都會選擇外出打零工。挑沙灰、砌磚、貼路沿石……但凡能苦一點錢,任何臟活累活他從不嫌棄。
年歲漸長,白發日益增多,家里窘迫的經濟條件不但沒有改觀,子女上學、老人贍養,開銷一天比一天大。
“拿不到工資,絕望得都不敢回家,不敢面對妻兒老小。”之前劉小宗在石林一工地打工,還因老板破產,整整4年的工資化為泡影。
劉小宗一家的生活,在2015年有了轉機。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深入實施,陸良縣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產業,引進龍頭企業,在縣內多個鄉鎮建立了食用菌生產基地。
2015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劉小宗夫妻倆到建在隔壁鄉鎮上的一家食用菌生產基地打工。包吃包住,一年下來,夫妻倆收入5萬多元。
一年后,食用菌生產基地需要廢包清理承包人,基地老板將這項業務交給了為人和善、工作認真負責的劉小宗。
自此,劉小宗干起了包工頭。
每天,把冷庫中工人當天采摘食用菌后遺留下來的廢包,從架子上取下裝袋,運到另一場地放進機器中分離,回收塑料袋子和腐植酸肥。
“平均每天有1到2個小庫和1個大庫要清理,小庫清理費120元、大庫280元,實行計件工資,次月發放工錢。”雖然清理廢包并不輕松,但想起曾經務農和外出打工的辛酸苦楚,劉小宗非常知足。
承包廢包清理業務后,劉小宗夫妻倆越干越有勁,收入也連年增長,至2019年,承包廢包清理業務年收入已超過20萬元。拋除開支和請臨工的工資,夫妻倆月收入超過1萬元,已遠超脫貧標準線。
“之前一直在發愁,這一輩子如何才能將5個子女養育成人。黨的扶貧政策好,讓我老來有了翻身的機會。”對劉小宗而言,幸福來得太突然。如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劉小宗一家已建起了三間磚混結構的新房,有2個子女已經成家立業,收入有保障,其他3個還在上學的子女的教育費用也不用愁了。
“今后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談及未來,劉小宗笑得合不攏嘴。
劉小宗一家的脫貧故事,不過是陸良縣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一個縮影。
據陸良縣供銷社黨委書記、主任楊玉良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縣已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種植基地7個,種植面積達214萬平方米,年產量16.5萬噸,產值6.15億元;輻射帶動三岔河鎮、馬街鎮、大莫古鎮、活水鄉等鄉鎮的9000余農戶從事食用菌種植,每年幫助參與種植的58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整個食用菌產業轉移勞動力2萬余人,其中轉移貧困戶勞動力465人,每年幫助務工貧困戶人均增收9800元。(符皓 葉文圣 陸康沖 來源:人民網-云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