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徐麗)劉宇于1992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工作后與蘑菇結下了深厚情誼。目前主要從事食用菌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以及技術推廣服務工作,經常深入國家級貧困縣,親眼目睹了貧困戶的無助,于是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幫助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生產,一心撲在蘑菇上,心系菇農,愛崗敬業,幫助貧困戶走出困境,取得了一定成績,獲得過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號。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通過北京市科委農村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與河北省豐寧縣科技局牽線搭橋,劉宇親自帶領食用菌團隊成員深入當地開展產業調研。調研發現當地以御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貧困戶發展蘑菇產業,但是由于基礎較弱,生產效益不夠高。結合調研和國家級貧困縣產業需求,他為公司制定了詳細幫扶方案;首先將公司技術骨干帶動自己實驗室和中試車間,進行手把手實操培訓,重點練習食用菌菌種分離與擴繁技術,保障菌種成品率;隨后親自深入一線圍繞公司香菇生產流程,逐個環節分析風險點,強調技術控制關鍵點及其原因;最后幫助基地試驗示范自己團隊研發的香菇優良品種及配套技術。2019年香菇優質菇比例較常規品種提高20%以上,畝均增收4000元;2017-2019年帶動豐寧縣農戶500余戶發展蘑菇產業,其中貧困戶420戶,戶均增收達3000元以上。
近年來在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和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扶持下,劉宇帶領食用菌團隊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綠健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全面合作。通過現場調研,認為當地非常適合發展反季節食用菌生產,于是將團隊近年來的成果進行梳理,將香菇、平菇優良品種及配套技術引至國家級貧困縣—張北縣,2019年示范的平菇優良品種及袋式打孔栽培技術,平菇單袋產量較常規品種提高22%,畝均增收6500元;推廣的香菇優良品種及立體栽培技術,優質菇比例較常規品種提高35%以上,畝均增收7000元;在當地組織召開了現場觀摩會,并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貧困戶的充分肯定。2018-2019年帶動張北縣貧困戶417戶,戶均增收達3500余元。
北京市房山區蒲洼鄉東村位于北京西南部,距離市區120公里,村域面積11.9平方公里,與平原地區海拔相差1200米左右,素有“北京小西藏”之稱,森林覆蓋率達68.9%,林木綠化率87.2%。以前東村以煤炭相關產業為主要支柱產業,隨著煤礦關閉政策的逐步實施,2005年煤礦全部關閉,全村失去了經濟來源。2006年在村書記帶領下,通過房山種植業服務中心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牽線搭橋,劉宇帶領團隊成員親自深入東村開展調研,認為當地非常適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實現林菌生態互補,為礦工再就業尋找一條新出路。10年來奔波在東村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所之間,為當地篩選出適合林下種植的蘑菇新品種新技術,使得基地發展為北京一二三產融合的特色農業亮點,并成為北京山區林下食用菌示范窗口。2019年依托食用菌基地帶動當地49戶農家樂從事“蘑菇宴”,戶均增收達萬元以上,年均接待游客2.5萬人次,年均旅游綜合收入達200萬元以上,得到了北京市委蔡奇書記的考察與肯定。房山區蒲洼鄉東村先后被北京市、農業農村部評為“北京美麗鄉村”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
人才培養、技術引領。劉宇在長期科技服務中,發現基地最缺的就是技術人才,每到一地,都要了解蘑菇產業技術方案和存在問題,然后對癥下藥,制定培訓方案。先后依托首都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等平臺,積極組織貧困縣基地技術人員參加各種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會,學習應用全國最新品種及生產技術;同時經常赴基地開展食用菌現場技術培訓,近5年累計培養食用菌技術人員3900人次,培養技術骨干30余人,依托食用菌技術人才帶領貧困戶發展蘑菇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科技支撐、持續發展。劉宇始終堅持科技支撐引領產業發展理念,每年親臨北京及外省市生產一線,從基地發現問題,再回到實驗室組織團隊成員開展科研攻關,最后將研究成果送到田間地頭,依靠科學技術實現產業持續發展。
扶貧工件雖然比較苦和累,但是當他看到貧困戶增收還是非常欣慰的。他表示,扶貧工作一定要充分調研,不能照搬其它地方產業扶貧模式,要精準施策、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產業規劃;蘑菇產業要求技術含量高,一定要依托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只負責技術含量最低的出菇環節,其他環節交給公司、合作社運營;組建一個強有力團隊:政府團隊、技術團隊、管理團隊、營銷團隊,作好團隊間分工協作,才能產生最大效益;一定要與貧困戶近距離接觸,充分了解其需求,并調動其積極性,能主動全身心投入到相關扶貧產業中。
今后在北京市科協等各級單位的大力幫助支持下,劉宇將帶領團隊成員更加努力工作,依托蘑菇產業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致富,鞏固扶貧成果,實現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全國鄉村振興戰略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