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林出生在四川敘永縣的大山里,他一直有一個愿望,用所學知識回報家鄉。他說:“最好的‘衣錦還鄉’就是把自己所學知識與父老鄉親分享,做一名對家鄉、對社會有用的人,將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大山里!”
從2016年開始,李小林回到烏蒙山腳、赤水河邊,先后作為“三區”科技特派員和縣委縣政府顧問,跑遍了敘永縣的山山水水。截至目前,他在敘永縣20余個鄉鎮示范推廣和技術指導食用菌5000余畝、果樹1200余畝、蔬菜2000余畝,帶動當地實現產值1.2億元以上;開展技術指導60余場次、技術培訓9次,累計培訓學員420余人,培養本土人才16名,輻射帶動450余戶1800余人實現脫貧。
有呼必應 故土催生新產業
2016年,敘永縣水尾鎮廣木村第一書記聯系到李小林,說想試種羊肚菌。李小林二話沒說,第二天便帶著助手來到村里采集土壤。在土樣的pH、重金屬等指標檢測化驗通過后,李小林將人工栽培羊肚菌新品種首次引入當地進行嘗試,指導該村5戶貧困戶試種了7畝。從羊肚菌下種、覆土、營養袋擺放、雜草防控、水分管理、出菇管理再到采收烘干,李小林忙碌在田間地頭。數月后,羊肚菌成功出菇,畝產350斤、純收入1.2萬元,實現了該區域羊肚菌栽培“零”的突破。
隨后,李小林趁熱打鐵又在這一區域示范栽培了靈芝新品種、毛木耳,帶動種植竹蓀、大球蓋菇等,并通過“村資公司(專合社) 技術能手 貧困戶”等模式,讓貧困戶參與種植獲取勞動報酬和年底分紅,助推廣木村和西溪村實現整體脫貧。
第二年,李小林正式申請四川省“三區”科技特派員,服務地點為敘永縣。“這樣我便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家鄉服務了。”李小林說。
幫帶培育 生手迅速變能手
“博士師兄,幫我看看這個竹蓀需不需要澆水了?”水潦彝族鄉黃獅村第一書記金偉時常向李小林請教竹蓀種植技術。2017年,黃獅村在金偉的帶領下開始試種長裙竹蓀,但苦于缺乏技術,計劃幾近夭折。為此,李小林加急編寫了竹蓀栽培技術手冊,讓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從“生手”迅速變成“能手”。
經反復調研,李小林摸清了敘永縣食用菌產業薄弱的情況,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人”,尤其缺乏本土技術人才,于是他提出本土食用菌人才培育計劃,加強培養當地技術骨干。
他先是聯合瀘州市農業農村局和四川烏蒙山四季菌業有限責任公司編制了本土食用菌適用技術手冊3冊,方便種植戶隨時查閱。接著遴選8名敘永縣食用菌技術骨干,帶到成都、德陽等地考察學習,并邀請國家級、省級專家專題授課。繼而聯合四川省食用菌協會建立專門的食用菌技術交流群,將敘永本土技術人才、種植大戶拉入群中,實現了專家、農戶和技術骨干“零距離”交流互動。此外,依托“四川科技扶貧在線”APP,他還主動申請將自己的服務層次從省級轉為縣級,方便敘永縣的農戶隨時提問。
在李小林的帶培和推動下,水潦鄉黃獅村、后山鎮天元村新成長起多個竹蓀、羊肚菌種植骨干,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壯大產業,脫貧增收。2018年黃獅村第一批干竹蓀成品在網上試賣,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余元。
牽線搭橋 專家絡繹到山村
2018年,在了解到瀘州市柔性引進博士掛職的政策后,李小林主動申請掛職敘永。2019年9月,敘永柔性引進李小林掛職為縣委縣政府顧問,為期1年。
“作為縣委縣政府顧問,李博士有求必應。”敘永縣生態農業協會執行會長趙航說。2020年3月底,趙航找到李小林,希望能幫忙引進省農科院的辣椒專家,4月9日,李小林便將四川省辣椒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園藝所宋占鋒研究員請到了敘永的田間地頭。了解到麻城鎮、石廂子彝族鄉和水潦彝族鄉等地的果農希望找專家來“把脈問診”后,李小林便邀約了省農科院園藝所陶煉博士和植保所蒲德強博士,組成“豪華”專家博士團來到敘永,實地指導農戶提高果樹管護技術。
掛職至今,李小林已聯系四川農業大學、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赴敘永開展技術指導40人次。
2020年2月,敘永縣成功脫貧“摘帽”。李小林說,我會一如既往,因為我是敘永的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來源:金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