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江西安遠,火傘高張,浮槎鄉的黑木耳基地內,一個小小的身影奔前忙后,和基地負責人商議著下一季度的扶貧方向,她就是安遠縣的“菌菇達人”黃巧珍。
黃巧珍是福建省寧德市人,畢業于福建農業大學,1999年到安遠縣創辦三百山食用菌保鮮廠,2005年在安遠成立安遠縣天華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擔任董事長至今。作為一個從事農業產業的女性企業家,她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而她扎根了21年的安遠紅土地,就是她的第二個家。
“我已經融入了安遠,舍不得離開”
“企業扶貧,我們來!”
歷經20多年的發展,黃巧珍以安遠縣天華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為總部,在國內建立了30個現代化農產品生產基地、7家公司,并在美國、西班牙、泰國、越南等國家設立了生產基地和分支機構,黃巧珍也因為在農業產業化和企業經營方面的成績先后獲得江西省 “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江西省勞動模范、贛州市優秀董事長等榮譽。但不管企業如何壯大,自己獲得多少榮譽,黃巧珍始終熱愛安遠這片土地,不僅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安遠辦公,還為安遠脫貧攻堅做出了卓越貢獻。
安遠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縣。為了幫助地處偏僻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匱乏的深度貧困村群眾脫貧,黃巧珍毅然決然地在七個深度貧困村開展企業扶貧。在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后,黃巧珍確定以“棚室掛袋黑木耳”為產業扶貧項目,率領技術團隊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半年內完成了種源馴化、小試、中試,克服了南北溫濕度差異,成功研究出適應南方地區栽培的黑木耳棚室掛袋栽培技術工藝,為該縣深度貧困村實施棚室掛袋黑木耳脫貧項目提供了技術支撐。
通過“棚室掛袋黑木耳產業扶貧項目”,該縣七個深度貧困村實現了一村一基地、一戶一耳室,貧困群眾們都擁有了一份屬于自己的產業,技術不擔心、銷售不用愁,只需平時間管理好、成熟時采收好,就能獲得穩定的收入。2018年,七個深度貧困村共有600戶貧困戶參與項目實施,當年完成了生產規模600萬袋,生產木耳8370噸,實現銷售收入3348萬元,剔除成本2160萬元,農戶增收1188萬元,戶平增收1.98萬元,參與項目實施的600戶農戶3200名貧困人口2019年實現脫貧,占到該縣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853人的10%。
談到扶貧項目的黃巧珍眼中閃著光,“如果說最開始參與扶貧是政治任務,那這幾年的幫扶下來,我已經從中感受到了靈魂上的觸動,它讓我清晰明白地感受到什么是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幫助人的感覺很好,不管扶貧會不會結束,我都會一直做下去。”
黃巧珍帶領天華公司開展企業扶貧也得到各界的高度評價,安遠縣天華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2018年評選為江西省“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活動先進民營企業,2019年評選為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活動先進民營企業,“棚室掛袋黑木耳產業扶貧項目”錄選為2019年全國“企業精準扶貧綜合50佳案例”。
“進了天華的門,就是天華的人”
“困難群眾,我們幫!”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黃巧珍返回家鄉福建過年時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多年的危機意識讓她果斷停止串門,同時對公司管理層發出了“不拜年,原地待命”的指令,回到安遠后的黃巧珍派遣專車將管理層接回公司,共同商議應對之策。疫情來的兇猛,全國各地陸續進入“居家隔離”的抗疫狀態,可農作物是不等人的,由于運輸不暢、出口受阻、消費減少,貧困戶的黑木耳庫存積壓400多噸,村里一片愁云慘淡。
“即使公司因此虧損,也不能讓群眾受損失。”考慮到貧困戶,黃巧珍當機立斷,將七個深度貧困村的待收黑木耳全部按保護價收購,最終收回來的黑木耳堆滿了天華公司的十幾個冷庫。
“進了天華的門,就是天華的人”是黃巧珍管理員工的原則,一手創建起天華公司的黃巧珍把員工與貧困戶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總是盡最大能力保障他們的利益,像只鳥媽媽一般,小小的身軀展開大大的翅膀,將他們呵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為了幫助困難群眾,黃巧珍對公司各生產車間調整班次,預設貧困專崗安排貧困人員就業,對貧困人員降低用工標準,提高工資收入,代繳相關保險,近兩年安排貧困人員82人/次在天華公司就業。同時,黃巧珍還積極開展科技扶貧,針對貧困人員致貧原因,貧困人員具有相對性、動態性、階段性特點,做到分類指導、因人授教,并以公司研究院為技術平臺,免費為貧困人員提供師技和培訓場所,發放培訓資料,提供觀摩基地,近兩年受訓貧困人員達800多人/次。黃巧珍還積極為患病、入學貧困家庭奉獻愛心,近兩年為42名患病、入學貧困群眾捐助42.5萬元。
除了七個深度貧困村的貧困戶,黃巧珍對安遠其他村鎮的貧困戶也非常關照,她利用公司強大的銷售網絡,發揮銷售優勢幫助貧困戶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近兩年為安遠縣鳳山、鶴仔、鎮崗等村鎮銷售紫山藥、百香果等農產品150萬斤,把貧困戶的農產品銷到了歐洲的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國家和東南亞及港澳等地區,幫助眾多初涉產業開發的貧困戶打開銷路增收脫貧,有利促進了貧困縣扶貧產業發展。
“作為農業人,走智慧農業的路,做現代農民”
“農業創新,我們搞!”
1994年,黃巧珍在導師的質疑下發明了香菇食用菌反季節“覆土栽培”法,顛覆了過去反季節栽培的“站筒”法,徹底克服了原先“站筒”法菇體易畸形、商品菇率低的不足,大幅度提高香菇反季節栽培的產量和質量,這一生產方法在國內香菇產區推廣,帶動了食用菌產業發展。那一年,黃巧珍21歲,還是福建省南平農校的在讀學生,但創新的種子已經在她心中生了根、發了芽。
1999年在安遠創辦企業后,黃巧珍對杏鮑菇工廠化進行技術改造,通過對杏鮑菇種源訓化,模擬自然環境,成功研究出適應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各項技術指標,研發出“杏鮑菇床架式周年生產技術”,實現了產品周年生產,這一技術成功填補了國內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的空白,使食用菌生產由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開創了江西省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先河,為之后全國杏鮑菇工廠化生產提供了模仿典范和技術支撐。
2015年,黃巧珍牽頭開發了“白雪菇周年栽培”技術,通過人為控制車間內溫、濕、光、二氧化碳等技術指標,實現了周年生產,每袋產量、商品菇率、生物轉化率居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這一技術通過省級科技鑒定。2016年,黃巧珍主持研發推廣液體菌種制、接方法,革命性改變了傳統的固體菌種接種模式,這項技術不但大幅度降低了食用菌生產成本,而且填補了江西省使用液體菌種接種空白。
堅持科技創新,讓黃巧珍的企業始終走在行業前沿,“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公司在科研上的投入要遠遠高于規模擴張。”說起科研,黃巧珍如數家珍,為此她組建了江西省第一家民營科技研究院—贛州市創新生物科技研究院,承擔科研項目42項,獲得專利技術13項,代表江西省制定食用菌產業地方標準七項。
當問起黃巧珍平常工作之余會不會計劃和家人出游休假時,她說她已經是董事長,時間支配很自由,想什么時候出去玩就什么時候出去玩,“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是農校出來的孩子,做農民、搞農業才是我一生的追求,通過這幾年的扶貧我還感受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所以我不想停,不管是科研還是扶貧,我都想把他們當成常態化的事情來做。”
黃巧珍對安遠的懷土之情讓她不舍離去,對智慧農業的匠心讓她不斷創新,對貧困群眾的大愛讓她堅持扶貧,對社會的責任讓她勇敢擔當.……這一樁樁事業、一項項成就,無不是黃巧珍人生旅途的記載,無不是黃巧珍生命搏擊的浪花,這個小女子,用一朵朵小菌菇,撐起了自己、家人和無數困難群眾的“致富傘”。
(來源:《中國扶貧》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