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華農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見證了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與華中農業大學的“云簽約”。這場線上簽約的“搭線人”,就是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所長邊銀丙。
“從扎根基層發現問題、尋找原因,到解決問題,最后一一教給農民,這條路我已經走了近30年。”30年來,邊銀丙帶領團隊跑遍全國20余省50多個貧困縣,為當地食用菌產業把脈問診,讓扶貧產業惠民利民,小小蘑菇撐起成千上萬農民脫貧致富的廣闊天地。
為菌菇問診開方
什邡市湔氐鎮是四川典型的以食用菌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地方。2009年,鄉親們10億袋毛木耳出現罕見“瘟疫”,邊銀丙聞訊趕到現場,憑借多年的經驗,他意識到毛木耳菌絲“生病”了,但他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把約5公斤樣品帶回實驗室,開展病原菌分析和系統感染實驗。
研究結果出來后,邊銀丙帶領團隊再次來到什邡基地,與當地專家、農戶一起制訂綜合防治試驗方案。不到一年時間,被農民稱作“瘟疫”“癌癥”的油疤病被徹底治愈。“多虧了邊教授。”湔氐鎮毛木耳種植大戶張文平至今還心有余悸。
邊銀丙開展病蟲害調查研究的足跡遍及全國食用菌主產區,其主編的《食用菌病害鑒別與防控》等食用菌科普書籍,成為菌農人的實用寶典。“病蟲害是菇農生產中最頭疼的大事,為農民寫書,能給菇農一點幫助,太值得了。”邊銀丙說。
“邊老師,您來看看吧,我們的香菇菌棒都變成‘鐵棒’了。”2017年,遼寧一個香菇基地有8000萬棒香菇菌棒不出菇,急壞了當地農民。
邊銀丙趕到現場后,認為是香菇品種南菇北引、水土不服,在菌絲未充分成熟時,當地菇農催“苗”心切,導致“胎死腹中”。與其他專家連夜討論后,邊銀丙打出“停止催菇、繼續養菌”的組合拳。約10天后,喜訊傳來:“邊老師,我們香菇菌棒出菇了。”一場香菇菌棒危機解除,挽回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邊銀丙沒有停止幫菇農“把脈問診”。“特殊時期,如果菌種銷售不了就立即就地出菇”“接種季節推遲,千萬要謹防夏季高溫燒菌”……這是邊銀丙為菇農開出的藥方。
秸稈種菇 變廢為寶
2016年3月,在湖北省隨州市三里崗鎮香菇大市場旁的一個栽培實驗棚里,邊銀丙和他的學生們喜笑顏開,他們以稻草、玉米稈、檸條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試驗取得了新突破。
“一個菌棒能替代的木屑從比例上看不是太多,但將來推廣到規模化生產中會是一個巨大的數目。多少農作物秸稈能夠變廢為寶。”邊銀丙拍拍駐扎三里崗鎮試驗基地研究生楊士峰的肩膀,感慨地說。
近年來,邊銀丙帶領團隊將創新開發的果木、中藥渣、秸稈等替代木屑栽培香菇關鍵技術,在鄂、豫、川、陜等省交界的國家級貧困區域秦巴山區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助力秦巴山區兩萬余農戶脫貧。
通過廢棄秸稈發展香菇種植,既降低種植成本又使秸稈得到合理利用,推動地方綠色農業發展,環保又增收。
“沒想到在稻草、秸稈覆蓋的荒地下面,藏著這么多寶貝。”在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勝洪村種植基地,貧困戶們在冬閑田大棚里利用廢棄秸稈種植出了成片的大球蓋菇。
“大球蓋菇是我們團隊研發的新品種,不僅風味堪比松茸,而且可以轉化利用農作物秸稈,還能充分利用湖北冬閑田,從而形成稻菌周年栽培的模式,前景十分廣闊。”邊銀丙介紹,勝洪村大球蓋菇基地已用工超過300人次,其中100多人次是貧困戶。
邊銀丙始終奔波在脫貧第一線。在他的指導下,2019年十堰市鄖陽區建成了3000萬棒生產基地,使1000多人脫貧,并以鄖陽區為中心,香菇栽培技術輻射十堰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等地,新增產值4000萬元。其中,農民從農林作物秸稈廢料中增收約7000萬元。
面對“三農”新形式,邊銀丙正致力于推廣“集中制棒,分散出菇”“倡導資源循環利用,開發秸稈種菇”“像生產飼料一樣,開發食用菌栽培原料標準化生產”等菌類種植理念。
科學養菇 豐產富民
“一年種菇建新房,二年種菇娶新娘,三年種菇存銀行,四年種菇奔小康。”這句話在“中國香菇之鄉”隨州廣為流傳。從“提籃叫賣”到“公司+合作社+農戶”,華農應用真菌研究所三代人40余年扎根三里崗鎮,蹚出了一條隨州產業扶貧的特色之路。
早在1978年,作為華農第一代食用菌掌門人,楊新美就帶著菌種來到隨州三里崗。從日本引進200多種菌類,經過長期的馴化、篩選、培育,終于形成兩個適合中國的品種。同時,他和團隊研發了催菇的關鍵技術——噴水、驚蕈,成倍甚至十幾倍地提高了菌類產量。
如今,邊銀丙早已接過楊新美等教授的衣缽,扎根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種菇、養菌、研菇。
科普講座、技術推廣、電話指導……邊銀丙把技術說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不僅要讓農民富起來,更要引導農民樹立科技致富的思想。
據了解,邊銀丙已累計在全國貧困縣培訓技術人員和菇農55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約10000余份。2月份至今,邊銀丙雖人在武漢,但他已經為全國各地開展抗擊疫情技術講座10余次,聽眾超12萬人次。
在邊銀丙看來,大學是引領,大學出思想。要協調好大學與大學、大學與基層的關系,推動創新知識、技術引領、產業帶動的全鏈條聯動。
“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中國食用菌種植種類、栽培技術和產業規模遙遙領先。”邊銀丙自豪地說,全世界第一個香菇基因組測序就是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完成的。
菌種退化問題、重金屬富集問題、產品保鮮問題、生理活性物質累積問題……幾十年來,邊銀丙始終在不斷地求索。30年前,他在讀博期間敏銳認識到,植物分子標記技術將在菌種中得到應用;20年前,他認為液體菌種是今后的重要發展趨勢。如今,邊銀丙將思考如何把5G技術應用到蘑菇產業之中,探索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
邊銀丙時刻不忘扶貧初心:“把所學用于農民脫貧致富,感恩人民、回報社會,才是知識分子真正的意義。”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