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用菌出口對日貿易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內部包括食用菌出口價格制定,食用菌產業標準化建設,食用菌生產技術水平等,外部則與國際市場環境、地理空間距離、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因素相關。我國食用菌總體產量保持較高水平,出口貿易規模可觀。日本對我國食用菌產品有較大需求,中國對日食用菌出口貿易整體形勢較好,長期獲得貿易順差。受到日本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我國食用菌對日出口量存在波動,甚至出現逐年減少的情況。其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嚴重削弱了我國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此,我國應重視國內食用菌市場的培育與發展,通過提高食用菌生產技術水平,加快食用菌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等對策,促進我國食用菌產業對外貿易的繁榮發展。本文以對日本出口貿易為例,探討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所面臨的問題。
一、中國食用菌對日出口貿易現狀
1.對日出口貿易形勢分析
日本是一個資源小國,國土資源的限制導致其大部分農產品需要依賴進口,通過對比中日食用菌貿易,發現中國對日食用菌貿易以出口為主,長期形成貿易逆差。食用菌產品在日本市場受到廣泛歡迎,日本自中國進口量的波動還反映出中國食用菌對日貿易存在一定的阻礙,這種阻礙形成已久且在短期內將持續存在。日本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十分重視,認為農產品進口量的擴大可能會提高日本國內食物供給風險,同時,形成與國內相同產業的競爭局面而有悖于其發展本國經濟的目的。因此,日本政府通過采取相對嚴苛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限制食用菌等國際農產品的進口。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引導下,我國食用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出口貿易也呈現上升趨勢,但對日本的食用菌出口并未形成持續增長態勢。我國食用菌對日出口形勢存在一定的波動,甚至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中國食用菌產品在進入日本市場初期,由于價格相對低廉,給日本本土食用菌產品市場帶來不小沖擊。然而,隨著國內不時發生的農產品不合格事件暴露出我國農產品在衛生安全方面的隱患,事件傳入日本后造成日本國民的擔憂甚至恐慌,促使日本民眾強烈要求其政府加強進口產品監管力度。據此,日本厚生勞動省對已有的食品衛生法進行修訂,針對食用菌等進口農產品形成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并以該法案為依據在農業化學品殘留管理中引入“肯定列表制度”,對相關農產品的化學指標加以量化,檢測項目及要求也逐漸增加,導致我國食用菌對日出口貿易嚴重受阻,乃至出現出口量大幅降低的情況。
日本頒布實行的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法規,進一步提升了日本進口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形成針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技術阻遏和貿易壁壘,包括食用菌在內的中國農產品在日本市場上面臨著嚴峻的出口障礙。這一障礙主要體現在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成本的大幅提高,一方面,隨著產品檢測項目增多,延長了過境檢測的滯留時間,使得滯留成本大幅提高。而食用菌產品的時效性較強,特別是需要冷藏保鮮的產品類型,滯留時間越長,在日本市場的銷售就會越加不利。另一方面,檢測標準提高要求我國企業在食用菌種植過程中要加大對于產品檢測系統的投入和維護,這也使得成本大幅增加。
2.對日出口貿易的食用菌市場結構分析
由于中國與日本同在亞洲,地理空間距離較短,飲食等文化相似,使得日本成為我國食用菌的最大出口市場,一直占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我國出口日本的食用菌產品種類眾多,其中最多的是蘑菇菌絲,共計1.34萬噸,占我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17.59%;其次是小白蘑菇(洋蘑菇)罐頭,對日出口量為0.76萬噸,但僅占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5.61%;第三是干香菇,對日出口量為0.59萬噸,僅占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6.55%。干香菇是日本進口食用菌的保留種類之一,受到日本消費者的喜愛,但受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響,日本市場對我國干香菇的消費量明顯下降,遠低于蘑菇菌絲。日本還是我國一些珍稀食用菌的主要出口國。以松茸為例,據中國海關年鑒統計,新鮮或冷藏的松茸、冷凍松茸與鹽水松茸分別占我國松茸出口總量的 89.91%、49.20%和100%。隨著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不斷完善,我國一些珍稀或高端食用菌可以實現以保鮮、冷藏等方式出口,特別是一些原產野生食用菌,其營養和藥用價值受到日本消費者青睞。但由于我國的松茸等高端食用菌的產量不高,而日本本土也有一定規模的食用菌產業,因此,這些珍稀食用菌品種占日本市場的份額并不大。
鹽漬化食用菌產品的儲存和運輸受到條件限制,而距離相對較短的日本顯然具有這類產品出口的客觀有利因素。以鹽水小白菇和鹽水的其他傘菌屬蘑菇為例,出口日本數量分別占同類出口總量的 11.12%和 22.36%。但鹽漬化食用菌產品出口量仍顯不足,這也與日本近年來對我國農產品采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提高了準入門檻有關。而茯苓、干金針菇等產品在日本市場也較受歡迎,對日出口量分別占同類出口總量比重為 42.23%和28.72%。
二、中國食用菌出口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如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產業化標準體系不健全,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等。隨著國內食用菌產業發展和相應的政策扶持,這些產業內部狀況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國內食用菌產量與產值也進入了穩步增長的階段。然而,我國食用菌出口的關鍵因素“貿易壁壘”尚未解決。在當今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的背景下,有些國家采用提高關稅的極端制衡手段,按照非正常關稅稅率對產品征收高額稅款,企圖以此達到某些政治目的,嚴重違反自由貿易準則等國際貿易協定條例。除了關稅等因素造成的貿易壁壘以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食用菌出口的影響則更加直觀,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削弱我國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具體表現為同一品種或同一類別的食用菌產品,我國的國際成交價格明顯低于其他國家。以國際市場上的松茸貿易為例,我國云南產松茸的市場價格區間為每千克280-600元,精品野生松茸的市場價格也不過在每千克800-1 200元,而日本產松茸每千克的市場成交價約合人民幣2 000-2 500元。造成同一產品市場價格懸殊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產松茸的各個環節基本按照產業化運作,不僅保證了松茸品質,而且對產品外形也幾乎零損傷。相較日本,我國的生產加工等環節往往分配給不同的企業、工廠來完成,再加上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由轉場、運輸及儲存等因素造成的產品損傷較大,直接影響到松茸的品相外觀,弱化了海外消費者對中國松茸產品的購買意愿,進而使得我國食用菌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第二,技術性貿易壁壘促成國際間不合理的價格競爭,對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如今的食用菌生產已實現規?;?,再加上技術革新等外部條件,保證食用菌的基準產量已不再是我國食用菌產業的難題。從市場化經營角度看,產量高、規模大具有其在價格制定方面的優勢,能夠直接影響到我國食用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制定,以較低單價獲得較多成交量是我國食用菌產品的一般貿易策略。然而,這種規模化效應也導致不同國家、地區的食用菌廠商為了提升銷量而過度壓低市場價格,企圖占據更多市場板塊,嚴重擾亂了國際食用菌市場相對穩定的價格浮動區間,引發價格競爭。隨著價格競爭逐漸加劇,高產量而低收益的食用菌出口局面的劣勢就越加凸顯。
第三,冷鏈物流體系的不完善加劇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食用菌出口的負面影響,導致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利潤明顯下降。一方面,受限于不成熟的食用菌保鮮儲藏技術,外加受傳統食用菌生產加工方式的影響,我國食用菌從生產到加工依舊保持脫水處理。然而在國際市場上,以脫水食用菌產品為主的中國食用菌,難以與日本等具有完備保鮮儲藏技術的國家形成有利競爭。另一方面,我國能夠形成規?;a的食用菌基地大多地處偏遠的林區、山區,其交通運輸能力明顯不足,配套的物流資源相對匱乏,易造成運輸成本過高、物流效率低下等不利情況,從而加劇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食用菌出口的負面影響,降低了出口貿易利潤。
三、結論與對策
本文通過分析中日食用菌貿易情況,明確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的主要特征,探究技術性貿易壁壘對食用菌出口貿易的影響等,主要結論有: (1)我國食用菌總體產量保持較高水平,出口貿易總量與出口金額表現可觀;(2)日本對我國食用菌產品保持著較大需求,對日食用菌出口貿易整體形勢較好,長期獲得貿易順差;(3)受到日本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我國食用菌在短期內對日出口貿易存在波動;(4)以對日出口貿易為例,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食用菌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嚴重削弱了我國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5)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面臨產業標準化建設不足、生產技術水平較低、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等問題。茲根據食用菌產業的國內發展與出口貿易提出如下應對措施。
1.國內食用菌產業發展對策
第一,重點發展國內食用菌市場,穩定終端消費市場。國內始終是食用菌產品最穩定的消費市場,國內消費者一直表現出對食用菌產品的青睞。因此,提高國內食用菌生產加工標準,逐步實現與出口產品質量標準相一致,將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民眾的購買意愿,以穩定終端消費市場;
第二,加強科學技術研究,重視專業人才培養。農業的發展與技術革新有著密切的關聯,尤其是食用菌產業。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食用菌產業每一次的跨越式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20世紀70年代棉籽殼栽培糙皮側耳技術和80年代人造菇木栽培香菇技術的發明,是我國食用菌栽培的技術革命,為我國食用菌基質原料開發、栽培設施利用率提高、食用菌產業效益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技術研發和經濟發展都需要依靠專業人才,要重視國內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調動和組織國內外學者加強對食用菌的合作研究,進而將我國打造成為全球食用菌資源中心和技術研究中心。
第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精準把握政策導向,要建設食用菌產業標準化體系和食用菌市場營銷體系,仍要以政府為主導,發揮政策法規在食用菌產業領域的引導作用。不僅如此,食用菌行業內人員還要培養對相關政策的敏感性,精準把控政策導向,并在食用菌生產加工、質量檢測、市場銷售等方面及時做出調整,以維持我國食用菌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第四,注重產業品牌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產業品牌建設息息相關,注重品牌建設就是要積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品牌,利用現有的野生菌資源和我國食用菌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加大對食用菌文化價值的開發力度,提高我國食用菌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競爭力。各類企業應加強合作,形成品牌間的產業集聚效應,并借助地方特色優勢,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地方食用菌產業規模,在各自所在地區內形成經濟良性循環。
2.我國食用菌的出口貿易對策
一是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構建冷鏈物流體系。鑒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的阻礙,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已成為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弱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食用菌貿易的影響,應從技術創新的層面入手,以食用菌保鮮技術為例,在降低防腐劑、添加劑用量的前提下,提升食用菌產品品質,最大程度地滿足國際食用菌市場對保鮮技術的需求。此外,還須加強物流體系建設,加快食用菌行業冷鏈物流技術的研發,構建完整的冷鏈物流出口體系,保障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冷鏈物流設立配套的轉運平臺和倉儲地點。
二是加快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有利于從整體層面提升我國食用菌的市場競爭能力,政府應加快建設產業標準化體系,制定詳細的產品標準,對食用菌的生產、采摘、加工、檢測、運輸等環節進行系統的監督與管理,進一步確保產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質,整體提升我國食用菌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增強友好貿易協商,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在國際貿易領域完全遵循以自由貿易為準則的相關規定,在國際上取得良好反響。中國在國際競爭環境下始終重視與貿易國進行友好協商,以求實現合作共贏的貿易局面。然而,受限于部分國家對中國產品實行包括關稅、技術在內的貿易壁壘,開拓發展新興國際市場成為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發展的可行途徑,例如,開發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東歐市場,以及中東與南美等市場,進一步拓寬出口渠道,實現食用菌貿易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有效應對貿易壁壘對我國食用菌貿易的不利影響。(作者: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楊高第 張俊飚 梁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