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靈芝
靈芝在我國的藥用歷史悠久,靈芝文化更是與中華民族相生相成,堪比中國龍文化,一直是祥瑞。然而,長期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興衰,特別是靈芝被神化后,其藥用方面的傳承和發展反而受到沖擊。明代后,靈芝的魅力伴隨著道教的日薄西山而逐漸衰微。直至20世紀60年代,隨著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我國靈芝產業又逐漸被挖掘和發展起來,以赤芝和紫芝為代表的靈芝已成為主要藥用真菌和研究熱點。但是,赤芝和紫芝都是一年生真菌,其功效較局限,與古籍描述的“靈芝治百病”、“千年靈芝”等顯然不相符,似有不能代表之存疑。為尋求幾千年前古人認識、利用和崇拜的神奇“靈芝”之究竟,還國粹以本源,本文從靈芝的概念、形態學、藥性功效等方面對靈芝進行溯源討論。
一、靈芝概念溯源
當今,人們所說的靈芝,是現代生物學分類中所定義的靈芝屬真菌,其主要特征為擔孢子皆呈卵圓形、具有雙層細胞壁,外層細胞壁較薄且透明,內層細胞壁較厚呈黃褐色并有疣狀凸起。據《中國真菌志》第十八卷所用分類系統靈芝歸靈芝科靈芝屬(Ganoderma),中國的靈芝共有76種,包括:靈芝亞屬55種、樹舌靈芝亞屬20種、粗皮靈芝亞屬1種。靈芝屬(Ganoderma)是1881年芬蘭植物學者Karsten建立的,并以采自英國的靈芝G.lucidum為此屬的代表種。1907年,法國真菌學家Patouillard將采自我國貴州的標本鑒定為G. lucidum, 從此,中國的靈芝被定名為 G. lucidum,沿用100多年。
但據戴玉成等研究認為,中國的靈芝在形態學和系統發育上與歐洲靈芝G.lucidum不同,是獨立種。由此可知,當今人們所研究的靈芝是近代東西方科學整合研究的結果,這種認知從公元1753年提出的林奈氏生物分類系統,至今僅267年,從應用于我國的靈芝定名至今僅113年。在我國,關于芝和靈芝的文字記錄已有近2000年,從成書于公元前200年左右辭書之祖《爾雅•釋草》第十三中查得:淔灌,苬芝(清朝郝懿行《爾雅義疏》中認為苬字是菌的壞字)。東漢許慎撰的《說文》中,對“芝”的解釋:“芝,神草也,從艸從之”;對“菌”的解釋:“菌,地蕈也,從艸囷聲”;對“蕈”的解釋:“蕈,桑?,從艸覃聲”。古人將芝、菌、蕈歸草類,且常菌芝連用,視芝菌為同物,而蕈則是統稱,芝菌是蕈中特殊種類。
靈芝一詞最早見于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所著的《西京賦》:“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出現較早的還有文學家曹植著的《靈芝篇》:“靈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濱,榮華相晃耀,光采曄若神。”這里的“靈”字在《說文》中未能查到,現代字典釋義為有效驗、聰明、神仙等,所以,靈芝一詞的靈字應解釋為靈驗。靈芝即意為靈驗的神草或仙草的意思,這應該是最原始的靈芝定義。在古人看來芝的種類很多,而“靈芝”則是眾多“芝”中有特定功效的種類,稀少難得。梁代醫藥家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集注》中說:“凡得芝草,便正爾食之,無余節度,故皆不云服法也。”唐朝藥學家蘇敬所著《新修本草》中說:“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明朝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將芝歸于菜部,共記載靈芝等真菌也僅30余種。
二、靈芝的形態、生態特征溯源
1.靈芝文字描述
關于靈芝的顏色,從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中國第一部藥典《神農本草經》到明朝的《本草綱目》都記錄六種顏色,即,紅色赤芝、黑色黑芝、靛藍色青芝、白色白芝、黃色黃芝、紫色紫芝。其它古籍的記錄較雜,這些表述說明芝表面的顏色具有多樣性。
關于靈芝的形狀,《漢書•武帝本紀》中記載:“甘泉宮內產芝,九莖連葉。”《漢書•宣帝紀》有云:“金芝九莖,產于函德殿銅池中。”說明靈芝有莖葉之分,相當于現代的菇柄和菇蓋;九莖連葉、金芝九莖則可能表達柄粗壯或無柄。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內篇等古籍描述,芝形有如舌、如葵、如角、如飛鳥、如人面,表明形狀多種多樣。說明靈芝的外表變化大、形狀多樣。關于靈芝的質地,在《抱樸子》內篇中提出五芝說:“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菌芝。”
民間則流傳著“千年靈芝”之說。說明芝是多年生的。關于靈芝的生態環境,古籍有較多的描述,戰國列子:“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漢朝王充:“芝生于土,土氣和,芝草生”;晉朝葛洪:“芝檽之產於木石”;南朝裴骃:“芝,芝草也,其葉相連”;宋朝蘇軾:“枯朽猶能出菌芝”;宋代羅愿:“芝,瑞草;一歲三華,無根而生”。在其他古籍中還有芝長在腐木、活樹、水邊、石上、巖上、林中、坡間的表述。這些記述充分表達古人將芝歸于草的邏輯性;其中無根而生、其葉相連的描述,表明芝的形狀傾向于現代大型真菌的子實體;同時,反映出芝既能土生也能木生,具有腐生性和寄生性,適應多種環境。
古人對芝的形態生態表述是寬泛的,專門描述靈芝的很少,所以,據此難以鎖定靈芝的全部特征。但可以從中推導出與現代生物學相關的一些信息:古代所述靈芝系現代大型真菌,顏色多樣,柄粗壯或無柄,菇體較大,多年生,土生、寄生或腐生于樹木,適應性較強等。與這些信息特征最為相符的應是現代分類中的樹舌靈芝。
2.靈芝的書畫等藝術品
相對于文字敘述,古人留存的書畫、雕刻等藝術品具有更直觀的追溯表達效果。早期漢代石雕上的芝如植物上的花,莖稈上有葉;遼代和元朝的壁畫則表達出芝柄分枝;而民國徐悲鴻的采芝圖則畫了幾朵帶菌褶的傘菌;明清時期象征吉祥的“如意”木雕,往往芝形表面疙瘩凸起,似樹舌類子實體??梢姡瑲v代藝術家們對芝的表達是不統一的,存在人為美化、夸張或憑想象的修飾,據此還是很難判定靈芝原型。
3.中醫藥應用之傳承
自秦朝至宋朝,靈芝都是貢品,是皇帝專用“仙草”,民間是不準用的。然而,在民間,老中醫私底下也會給病人用,并很隱秘地世代相傳,只是靈芝不入藥方,因稀少難得而價格昂貴。多年生樹舌靈芝每克價格多達2.5-5元,且越年久的價格越高,而一年生的栽培赤芝僅0.35元,價格相差十多倍。反映出在老藥店和名中醫眼里,樹舌靈芝等才是靈驗的靈芝。
4.考古出土靈芝實物
考古出土的靈芝實物為靈芝溯源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因為實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其可以規避歷史長河中文化的演變和藝術創作的再造位移,以及社會科技背景下文字表達的局限性。近十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陸續發掘出史前“疑似靈芝”的實物,并借助現代科學手段做了大量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經放射性同位素質譜分析,證實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樣本距今約6817±44年,余杭南湖遺址出土的樣本距今約5379±59年,千金塔地遺址出土的樣本距今約4508±50年,分別屬于河姆渡早期和良渚文化時期。根據擔孢子表觀形態鑒定,5份樣本均為擔子菌綱靈芝屬真菌。實際上,這些“疑似靈芝”在菌物學家面前,一眼便可被認出是現代靈芝屬中的樹舌靈芝。
在良渚文化層集中出土的樹舌靈芝單體共10多朵,均出土于灰坑中,專家斷定這些靈芝系先民特意采集的生活用品,而非隨葬品;與靈芝一起出土的還有藥缽,藥缽邊上有靈芝的碎塊,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用靈芝治病了。
這些考古發掘成果,不僅將人類使用靈芝的時間從秦漢時期推進到距今6800年的史前,而且為破解千百年來靈芝傳說,追溯正宗靈芝本源,提供了實物依據。
三、靈芝的藥性功效溯源
1.重要典籍對芝或靈芝藥性功效表述的追溯
芝作為中藥,最早記載于中國第一部藥典《神農本草經》(成書于公元25-220年),該書120種上品中藥綜述有:丹沙、云母、……蓍實、赤、黑、青、白、黃、紫芝、卷柏……,即,將六種顏色的芝列入上品之列,并在各論中對六芝進行了描述: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慧智,不忘。黑芝,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白芝,味辛平。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魄。黃芝,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紫芝,味甘溫。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雖六色芝的性味、主治不盡相同,但均能起到“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的作用。
之后,梁代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唐朝蘇敬的《新修本草》等藥著均在本經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有關芝的論述,特別是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批判了古人對靈芝的宗教迷信觀點,指出“芝乃腐朽余氣所生,正如人生瘤贅。而古今皆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誠為迂謬”。對本經的六芝按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附方等項,詳加注解,六芝的性味、功效、主治與本經一致。
從這些跨越千年的醫藥典籍描述分析,早期靈芝是一個大家族,各種靈芝藥性、功效不盡相同,需多種靈芝配伍才能真正起到扶正固本、延年益壽的作用。近代藥典僅收錄赤芝和紫芝作為靈芝,其實赤芝和紫芝的性味、功效也是不同的,如赤芝味苦平,紫芝味甘溫。
2.靈芝功效的民間傳說
除道教外,在民間一直流傳著眾多靈芝功效的神奇傳說,如,嫦娥偷吃王母娘娘賜給后羿的長生不老藥靈芝。黃帝后代彭祖在武夷山“茹芝飲瀑,遁跡養生”,活了760年仍然貌似童顏、不見衰老。秦始皇視靈芝為長生不老藥,派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到東海瀛洲采摘。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描述白娘子為救許仙而盜取靈芝仙草的故事,認為靈芝可以起死回生,是謂還魂草。這些世代流傳的靈芝傳說,說明國人對靈芝祛病養生功效的認可和贊許。
3.樹舌與赤芝的藥效比較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張文彭及陳康林等三十多年研究,多年生的靈芝屬樹舌靈芝具有止痛、清熱、化積、止血、化痰、安神及開胸利膈功效,在治療高血壓、慢性咽炎及肺部結節、腫瘤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衛生部1992年《藥品標準》中介紹:樹舌促進乙肝表面抗原轉陰,抗癌。這些研究表明,樹舌靈芝的藥理活性和臨床效果優于赤芝。
(編輯策劃 王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