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畢節市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一體化培育建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利益鏈,全力打造食用菌產業大市。
2019年以來,全市累積種植食用菌16.03億棒、采收鮮菇39.09萬噸、產值達45.49億元。
注重規模發展 培育“產業鏈”
按照“項目帶動、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思路,制定全市食用菌產業發展三年規劃,根據現有食用菌種植規模及產業發展趨勢,用好國家退耕還林、國儲林、森林撫育等政策,建好菌種保供、菌材供應、鮮菇生產三個基地。
目前畢節市已建成連片50萬棒以上的基地有115個,培育壯大納雍金蟾公司、大方烏蒙菌業等菌種培育供應基地,菌材林基地達40萬畝。
健全落實“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機制,制定畢節市食用菌產業發展支持政策“紅十條”,引進培育大方雪榕、威寧雪榕等輻射帶動能力強、聯結產銷兩端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壯大經營主體。
同時,畢節市發揮好村級黨組織帶頭作用,不斷培育壯大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帶動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全市已培育公司型經營主體47家、村集體合作社115家、家庭農場45家、種植規模5萬棒以上種植大戶80家。
依托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食用菌研究院及金蟾大山等企業,成立菌種研發中心、新品種選育及新技術示范推廣試驗站。實施食用菌“人才興菌”工程,圍繞品種選育、菌種生產、栽培管理、產品加工等環節,引進國內食用菌高層次人才5名、培養專業技術骨干46名。依托市縣兩級職教中心、實訓基地等平臺載體,從食用菌種植管護、采收分級等方面,培訓職業菇農354名。推進45名農技人員深入基地、企業、農戶指導生產,實現“技術服務到菇棚,技術要領到菇農”。
強化產銷對接 拓展“供應鏈”
健全落實食用菌冷鏈物流體系,抓住線上市場。推進畢節國際內陸港、黔西北農產品(電商)物流園等8個物流園區、冷鏈物流、電商物流項目建設,購置冷鏈運輸車228輛。利用貴州大數據產業平臺,采取“互聯網+菌”模式,健全落實食用菌互聯網營銷機制,搭建互聯網銷售平臺,建成商業營銷網點936個。僅2020年上半年,全市食用菌線上銷售量就達12.06萬噸,銷售額12.67億元。
健全食用菌省內營銷體系,穩固內部市場。實施食用菌進市場、進學校、進超市、進醫院、進機關、進企業、進高速公路服務區“七進”活動;以實施“中央廚房”“凈菜配送”等工程為抓手,加強與生產端、銷售端精準對接,建立穩定直銷渠道和直供關系,提高省內市場占有率,實現食用菌既“種得好”又“賣得好”。
發揮雪榕集團、金蟾公司等經營主體的市場銷售渠道,擴大省外市場。構建華南、華中、西南、華北、東南亞地區畢節食用菌五大營銷聯盟,增強食用菌產品的市場份額;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資源,拓寬銷售渠道,在對口幫扶城市農產品直銷窗口增設食用菌產品營銷專區,用好用活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畢節配送中心平臺,做大“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持續推動食用菌進粵、進京、進川渝行動,實現“黔貨出山”。
提升產品質量 延伸“價值鏈”
嚴格質量標準,堅持“走生態路、打有機牌”,樹牢“綠色有機無公害”品牌意識和“細致精致極致”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市、縣、鄉、基地”四級食用菌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監測體系。
采取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規模和范圍,推進綠色、有機栽培,開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地產品認證,實現標準化生產。其中,納雍縣獲“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大方縣、金沙縣獲“貴州省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稱號,4家食用菌企業獲有機農產品認證證書。
全程溯源管控,建立健全產地準出、上市檢測制度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從原種、栽培種到鮮品、干制品的生產全程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通過創立公共食用菌品牌、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形成食用菌集散中心,為生產與市場銜接夯實基礎,推動產業形成順暢的產銷鏈,實現食用菌質量安全全程監控。打通食用菌從“農田”到“餐桌”追溯最后一公里。2020年共計開展食用菌監督抽檢160批次,完成食用菌及其制品抽檢170批次。
堅持“穩定大宗品種保供應、發展特色品種提品質”的思路,做響特色品牌。依托“中國竹蓀之鄉”“中國天麻之鄉”等品牌優勢,重點推進以紅托竹蓀、冬蓀、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和香菇、木耳、海鮮菇等大宗食用菌品牌建設。強化“烏蒙山寶·畢節珍好”等公共品牌、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開發保護及推廣運營。拓展食用菌多種功能,推進食用菌產業實現“三產融合”發展,提高附加值,延伸價值鏈。
優化組織方式 完善“利益鏈”
股份聯結有“紅金”。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農戶”等模式,以股權為紐帶,通過土地流轉、土地量化入股、扶貧資金量化入股、特惠貸入股等方式,把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連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村企聯合、產業連片、基地連戶、責任連體、股權連心格局。
就比如在織金縣熊家場鄉磨石村通過黨支部領辦的村集體合作社,種植紅托竹蓀70畝,貧困戶按戶均2萬元的項目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合作社,項目投產后,按每年6%的利潤分紅給貧困戶。
勞務協作有“薪金”。畢節市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在食用菌生產基地務工,采取“保底工資+績效工資”方式,在保底工資每天100元的基礎上,經營主體采取計件工資、加班工資、獎金等形式,增加務工收入。
在威寧自治縣,雪榕公司與縣扶貧辦簽署了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協議,優先解決易地搬遷貧困戶就業需求,確保貧困戶月平均工資2000元以上。
反租倒包有“傭金”。畢節市創新探索農戶將原始土地租給企業(合作社),企業(合作社)將成品土地承包給農戶的“反租倒包”模式,由企業提供菌棒、技術指導和產品保底回收,讓貧困戶獲得種植收益。大方縣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與農戶簽訂種植協議,公司提供菌種、菌材并負責回收,帶動553戶群眾種植冬蓀3000余畝,戶均年收入達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