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貴陽市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阿所村和都拉布依族鄉上水村交界處,一排排集裝箱式“小房子”頗為壯觀,這是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小房子”是智能菇房。這里可實現對食用菌生產現場氣象、土壤、水源環境的實時監測,通過遠程自動化控制,蘑菇至少可以大大縮短生長周期,人力成本也可以減少40%以上。
傳統的大棚種植模式,過于依賴人的主觀經驗,蘑菇質量及產量受氣候和季節影響也比較大。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讓菌種培育、菌棒栽培、食用菌生長及加工等環節都變得更為智能。從此,食用菌種植不再“靠天吃飯”。
以紅托竹蓀為例,一個智能菇房可種植紅托竹蓀1000棒,即平均每平方米可種植40余棒,而傳統農業每平方米僅能種植10-14棒。一個菇房一年可收獲紅托竹蓀鮮品750公斤,總的售價4.5萬元,其產值是傳統栽培方式的3-5倍。
目前,白云區以貴州科學院、貴州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為依托,通過“平臺公司+龍頭企業+技術人才”的運營模式,打造了“產學研”一體化的食用菌產業示范區。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00畝,已建成50個智能菇房,種植紅托竹蓀、羊肚菌、秀珍菇、姬松茸、黑皮雞樅、白參菌等珍稀食用菌品種,全年產值可達350萬元。
針對傳統的種植難題,白云區轄區企業貴州萬泰現代農業食品有限公司,研究出適合貴陽本土實際的“紅托竹蓀液體菌種菌棒栽培”技術,并將這項技術成果在白云區進行示范推廣。與傳統栽培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縮短栽培周期、不破壞生態環境、病蟲害發生率低等優點。
近年來,白云區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但每年生產大量食用菌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廢棄菌棒。白云區開展廢棄菌棒綜合循環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無害化處理,讓廢棄菌棒“變廢為寶”。
針對產業鏈條問題,白云區積極打造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園,引進和培育貴州萬泰、中科易農、高山生物、金三里等企業,建成干香菇出口加工、食用菌干品、菌菇湯、菌湯面、靈芝系列產品等初深加工基地。同時,白云區積極與貴州省科學院、貴州大學等科研機構及精深加工企業對接,擬建食用菌多糖提取、菌粥開發、牛肝菌預制菜及加工等項目,目前實現加工產值約2億元。
據了解,2022年,白云區預計完成食用菌種植4500萬棒(畝),其中,全年完成林下食用菌種植1200畝,主要種植品種有香菇、平菇、羊肚菌、紅托竹蓀、冬蓀等,實現產量2.5萬噸,實現產值3.5億元。(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