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阜平縣,春風吹面不寒,山澗河水潺潺。位于天生橋鎮南栗元鋪的食用菌核心園區內,菇農們正開著三輪車,熱火朝天地搬運菌棒,一幅春忙景象。阜平“老鄉菇”牌香菇一年四季行銷北京、青島、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深受歡迎。2019年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列入全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2020年阜平縣被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確定為“十四五”食用菌產業科技示范縣。
種子被稱作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芯片”,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食用菌“金種子”的研發者——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立安的科研支持。王立安教授現擔任“十四五”河北省食用菌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正帶領10家聯盟成員圍繞“三新一高”,即新種質創制、新品種選育、新技術研發、提高自育品種的市場占有率的奮斗目標開展聯合攻關,力爭在解決食用菌種子“卡脖子”問題方面實現突破。
鼓起“錢袋子”
“看著別人種香菇掙到了錢,我也要試試。”正在食用菌核心園區菇棚里忙前忙后的栗海先,今年剛承包了兩個菇棚,上了兩萬多個菌棒,成為“新”菇農。
站在一旁的王作祥,則是一位“老”菇農了,2016年就開始承包菇棚種香菇,“管理好的話,一年3萬多根菌棒,能掙10萬多呢。”
在搬運菌棒的人群中,王立安教授從貨架上取下一根菌棒,拿在手里上下觀察著,“菌絲很壯,幾乎長滿菌袋了,不錯!”菇農們看到王教授,臉上立刻笑開了花。這里的村民都知道,王立安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是大家致富路上的領路人。
王立安教授每年有兩百多天是在菇棚里度過的,一邊觀察新培育的食用菌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一邊及時為農戶培訓指導,解決技術難題。
“食用菌菌產業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產業,從業人員的科學素養及技術水平仍很低,在對食用菌基礎知識、栽培原理、技術要點等方面仍很薄弱。”為此,王立安帶領科研團隊,定期對菇農們進行培訓指導,不僅教“菇農”種香菇,還培養了一批“農民一線技術員”,讓農民也能掌握一門技術活兒。
家住阜平縣東下關鄉龍王廟大隊的張潔,今年45歲,曾經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之前一直靠著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房子也是租的,2016年種菇掙到錢后,2017年開始跟著王立安帶領的科研團隊學技術。
“咱也沒文化,一開始接觸很陌生,種地就種地,蒙頭苦干就行了,怎么還用學習。”
經過老師們的培訓后,張潔把學到的技術理論知識,運用到種菇實踐中,實踐加上理論,取得了大成效,“聽老師們講完,就像發現了‘新大陸’。”
如今,張潔成為一名園區主管,為43個菇棚提供管理技術指導,發菌、催蕾、出菇等各個環節的注意事項,張潔說得頭頭是道,“我不去,菇農們心里就沒底。”
“之前可以說的是一窮二白,現在起碼有房啦,不用租房啦,車咱也有了。”張潔性格爽朗,說到現在的生活時,發出陣陣笑聲。
研發“金種子”
“種子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芯片’,破解產業發展‘卡脖子’難題,就一定要把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中,讓農戶種上我們自己創新研發的好菌種。”為著這個目標,王立安已經在食用菌種業創新的道路上探索了20多年。
據介紹,食用菌菌種具有微生物的特性,所以易變異、易退化老化,王教授解釋道,“也就是說,我們選育出的食用菌品種即便在各方面表現得都很好,但是3-5年后就不能再使用了,這就需要我們不斷選育、創新、儲備優良菌種。”
“選品種很難,不同的品種要想引進,還得看它能不能適應當地的氣候,篩選出了新品種,還要配套栽培技術,良種配良法才能把好種子的優勢特性發揮出來。”據王教授透露,今年在育種團隊和聯盟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實驗室到試驗田的反復觀察試驗,為阜平縣“老鄉菇”篩選出了三個新品種。
“老”菇農王作祥的兒子王楊,今年34歲,2018年當兵回來后,就開始承包菇棚種香菇,冬天種暖棚,夏天種冷棚,一年不間斷,王作祥算了算說,“這樣一年包7萬多根菌棒,差不多能掙20萬。”
香菇出菇受溫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栽培。王立安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根據阜平當地的實際情況,挑選菌菇品種,安排生長周期,調整菇棚的配套設施,通過冬季暖棚和夏季冷棚的交替種植,讓阜平縣實現了一年四季出菇。
“王教授和他的團隊一直以來,在新品種引進、菌種研發和生產菌棒等多方面為我們提供技術支撐,讓縣里的食用菌產業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工廠制棒、周年出菇。”河北國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心園區經理齊建利提到王教授的團隊,十分感激。
目前,王立安帶領團隊在阜平縣建立了利用300L-3000L連體發酵罐大規模制備香菇液體菌種示范基地,有效提高了栽培種質量。王立安教授自豪地說,“液體菌種技術與固體菌種技術相比,生長周期只有固體菌種的一半,且菌齡均一度更好、活力更強。”
關于液體菌種技術是如何節省成本的,齊建利經理深有感觸,“從菌種的生產上來看,液體菌種技術一天能做七八萬菌種,4-5個人就可以完成菌種的接種,固體菌種技術一天只能做一萬菌種,需要10-20個人才能完成接種工作,大大節省了成本。”
據了解,河北國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河北師大等科研院所技術人員的支持下,2019—2021年銷售收入年均近2億元,2022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5億元,每年輻射帶動9980個農戶,4702個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和防返貧。
開啟“金鑰匙”
近幾年,在打贏脫貧攻堅的重大戰役中,食用菌產業被絕大多數貧困縣確定為首選發展產業,成為貧困地區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如今,這些貧困地區均已實現脫貧,同時也成為了河北省食用菌主產區。
據悉,自2015年9月以來,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共計完成投資15億元,種植面積達到2.1萬畝,覆蓋140個行政村,建成規模園區102個。年栽培香菇、黑木耳8000余萬棒,年生產總值9億多元,直接帶動1.5萬余戶,實現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阜平香菇的菇質在行業內算是一流水平,銷量也很好,除此之外,還有平泉香菇、滑子菇,遵化香菇,靈壽金針菇,遷西栗蘑,壩上口蘑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在國內外知名的山區食用菌特色縣。”據王立安教授介紹,近幾年,河北省食用菌栽培面積在35.5萬畝左右,總產量326萬噸,位居全國第五位。
2010年10月17日,由河北師范大學發起,會同16家來自食用菌產業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從事食用菌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等,成立了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至今聯盟理事單位達到60余家,成員單位發展到280余家。
目前河北省主栽品種如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針菇等仍以引進品種為主,但王立安教授對河北省食用菌品種培育充滿信心,“河北省特色優質野生食用菌品種資源豐富,經過育種團隊近五六年的工作,已選育出一些具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主栽品種正在推廣。”
“十四五”期間,育種團隊研發了一批新品種,為打破種子被“卡脖子”現狀,做大做強河北省食用菌種業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及技術保障,有力推動了河北省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多年來,聯盟還積極宣傳、支持、幫助食用菌企業開展品牌建設。截至目前,全省累計認證無公害食用菌產品43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25個,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平泉香菇、平泉滑子菇、遷西栗蘑、遵化香菇、阜平“老鄉菇”、靈壽金針菇等5個地理標志產品成為區域品牌。
“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改變農民的生活和面貌,讓農民過上幸福、富裕的日子。”這是王立安教授的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