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蓋菇又叫赤松茸,是一種喜歡“吃草”的蘑菇。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體系的專家們想出了“放茸歸田”,讓它生活在小麥田里,吸收前茬作物秸稈的營養,成為長在田野里的“貴族食物”。
2017年,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體系首席專家張玉亭到虞城,提出“菇-糧輪作、秸稈過菇還田”的建議。“露地種菇,過菇還田”就是他想出的新辦法。
虞城縣聞集鄉“菇-糧輪作”示范基地負責人利金站覺得專家建議可行,就租了100多畝地進行試驗。從這幾年的經驗看,小麥和大球蓋菇套種,半畝地蘑菇收獲2000多斤,價值8000多元,既有了糧食,又增加了收入。
利金站介紹,“栽培1畝大球蓋菇可消耗10-15畝秸稈,秸稈收集后不需要滅菌等復雜操作,只需就地預濕堆制7-10天,把菌種接種在秸稈上,之后覆上一層土,便可以等待大球蓋菇自然萌出,操作簡單。”
當前,河南省農科院在河南省遂平縣、虞城縣、武陟縣、蘭考縣、西峽縣等多地建立了“過菇還田”實驗基地。河南省農科院資環所土壤學博士劉高遠一直負責聞集鄉“菇-糧輪作”示范基地的土壤肥力研究。他說,經過全省多點多次試驗,秸稈“過菇還田”不僅僅是增加了農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土壤有了“意外收獲”:“每生產1噸新鮮大球蓋菇能夠產生菌渣有機肥約1噸,促進了秸稈肥料化利用;同時,與常年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相比,秸稈‘過菇還田’表土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分別平均提升26.7%、30.7%、44.0%和34.3%,下茬作物增產10%以上,病害、草害都有較大程度減輕,化肥減量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