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初今年60歲,是土生土長的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長嘯村人,也是長嘯村的老支書,他見證了長嘯村從“滿村豬糞味”到“花溪俠影”美麗鄉村的巨大變化。
“育菇”代替“養豬”
多年來,長嘯村一直以養豬聞名,全村三分之一的農戶養豬,年出欄生豬2萬多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村民們逐漸意識到,要轉變發展方向了。
2015年,經過多方考察調研,許國初和村民們相中了食用菌種植業。雖然得到了村民們的支持,但由于對于菌菇養殖不熟悉,收益并不理想——菌菇對溫度要求比較高,這個問題就讓許國初和村民們犯了難。
轉機來自國網海寧市供電公司。了解情況后,該供電公司為長嘯村帶來了“棚下養菇、棚頂發電”的“農光互補”解決方案:在菌菇大棚頂部安裝光伏板,既能遮陽擋雨,又能用綠色經濟的電能驅動設備將大棚里的溫度、濕度維持在適宜范圍,在改善菌菇生長環境的同時消納清潔能源。
2012年至2015年,供電公司對村里核心區域的線路進行改造,將裸鋁線改為線徑更大的集束電纜,同時開展飛線整治,解決私拉亂接的問題,供電能力得到提升,村容村貌也更美更整潔了。
越來越多裝有光伏板的菌菇大棚建起來了,“育菇”代替“養豬”成為長嘯村的支柱產業之一。此后幾年,長嘯村食用菌基地棚頂發電、棚下種菇的“農光互補”大棚,吸引了來自全國多地的菌菇種植承包大戶入駐。
2022年,長嘯村食用菌基地僅利用棚頂光伏發電收入就達590余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80余萬元。
“菇光互補”
靠農業種植怎么讓大家持續富下去?許國初和村民們考慮,通過改造大棚,打造現代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能。
2023年,長嘯村食用菌基地迎來新一輪升級:20多個大棚進行了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的菌菇大棚加入了溫控設備等高端數智設備,一年四季都可培育菌菇。
智能化改造后,人工成本降低了不少。許國初算了一筆賬:改造后的大棚,每年節省人工成本超10萬元。這只是第一步,未來還將引入全自動化機器人等設備,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伴隨菌菇大棚智能化而來的,是基地的用電負荷飛速增長——智能大棚每年耗電量21萬千瓦時左右。供電公司為基地新安了一臺600千伏安的變壓器,保障新大棚用電。
如今,長嘯村環境好了,游客多了,產業興了,錢包鼓了,遠行的年輕人也回來了。這個浙北小村,迎來了華麗轉身。(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