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zhèn)握岱村的虎奶菇陸續(xù)成熟。村民張秋林再一次掏出了自家的“洗菇法寶”。
“洗菇法寶”擺在菌菇種植基地旁,是一個造型奇特的鐵制機器。這個機器分兩部分,上方是一個橫放的滾筒,兩端連著支架,架在一個四四方方的藍色水槽上。滿水狀態(tài)下,水面稍稍沒過滾筒底端。滾筒是鏤空的,乍看像一個大大的鳥籠,內側固定一百多個刷子。當滾筒轉動時,虎奶菇、刷子和水充分接觸,帶走附著在菌菇表面的泥土。
在握岱村看到機器旁放著剛從土里挖出來的虎奶菇,滿滿當當裝進十四五個麻袋。張秋林的妻子往水槽放水,他將兩袋虎奶菇倒進滾筒,啟動電源。大約過了五六分鐘,一個個灰頭土臉的“土疙瘩”變得白白胖胖。“以前摘一批菇,要低著頭弓著腰使勁刷兩三天,現在一個小時就全刷完了。”張秋林說。
2022年,握岱村試點發(fā)展大棚菌菇種植產業(yè),成效不錯,便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fā)動村民在檳榔林和橡膠林下種植虎奶菇,發(fā)展林下經濟。2023年4月,本村致富帶頭人張秋林在自家4.5畝地種下10000個菌包,在2023年底賺到6萬多元,隨后又擴大規(guī)模種了一批。
“敢擴種,就是因為有這個機器。”張秋林說。由于握岱村種植規(guī)模小,周邊沒有加工廠,按照企業(yè)的合作模式,采收后的菌菇,需要村民自己清洗、切割、烘干、打包后,才交給企業(yè)收購。第一輪收獲期,他們就被清洗這一環(huán)難住了。
一天,張秋林看到家里的洗衣機,忽然來了靈感。憑借跟木匠父親學做手工活和在外務工的經驗,張秋林很快做出第一臺菌菇清洗機,解決了加工難題。目前,全村第二批共發(fā)動7戶農戶,種植了7萬個菌包,預計總產值達45萬元,其中2名種植面積大的村民分別向張秋林定制了1臺清洗機。
眼下,張秋林一面洗著菌菇,一面上網鉆研搗鼓新“武器”——菌菇烘干機。他先研究機器構造和烘干原理,再買材料焊接,還特地將原本的電熱裝置改為柴火加熱,節(jié)省加工成本。不僅如此,他又拿6萬元收益買了一臺挖掘機,自學菌菇挖掘技術。等烘干機造好,他還要繼續(xù)擴種。(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