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特約通訊員 李現文) 近年來,農發生物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探索出一條集智慧、科技、生態、聯農帶農的“農業種植+信息化+工業化”三產深度融合、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循環經濟發展并重的“綠色生態產業融合模式”。
智慧生產發展模式。農發生物錨定鹿茸菇抗腫瘤、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具有廣闊市場的實際,率先完成了生產方式調整優化,采用世界領先的智慧物聯技術,按照其自然成菇規律,對溫度、濕度、光照和CO2濃度等重要環境因子進行實時監測并自動調節,從種質資源培育、無菌接種、恒溫培養、準確搔菌等全過程實現智能化、標準化、周年化生產,鹿茸菇產品的生物學轉化率高達100%以上。
科技人才賦能模式。公司擁有研發團隊35人,與上海交通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5所院校及世界著名菌種公司日本千曲化成株式會社建立長期戰略合作,獲得相關專利28項,食用菌行業全國第一,入選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認定的省級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外聘專家被評為東營市黃河三角洲領軍人才。與國內唯一的食藥用菌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合作研發符合黃河三角洲地區氣候、土壤的需求的菌種技術,去年以來實施的智慧智能化技術改造、菌種繁育中心建設和綜合能源等項目,實現國內領先。
生態循環綠色模式。通過多級循環、有機肥還田等方式,串起了農業“生態鏈”,創新突破秸稈、玉米芯、麩皮等農作物邊角料生產菌包技術,每年車間產生的廢舊菌包約3萬噸,為周邊土地和蔬菜大棚提供具有改良鹽堿地、提高糧食畝產量等功能的優質基土和肥料,有效降低基地、合作社肥料等成本約8%,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多方共贏。目前,已和周邊26個村簽訂了秸稈回收意向,能消耗近3萬畝耕地的農作物邊角料,村均增收5至10萬元。
聯農帶農共富模式。農發生物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助農帶動作用,廣泛推廣食用菌標準化種植技術,形成了聯農帶農共富新模式。采取“企業+合作社”模式,幫助閆家村、梅家村等4個專業合作社建成1800余畝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采取“企業+種植戶”模式,發揮企業研發特長,為種植戶量身定制標準化菌包,幫助種植戶進行季節性栽培管理,縮短出菇時間90%,徹底扭轉了傳統“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采取“企業+農民”模式,聚焦農村40、50群體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新增年收入4.9萬元的穩定就業人員超800人。同時,將菌包蓋中的海綿墊更換增收項目交給周邊廟二、大夾河等11個村莊,每年提供農村勞動崗位2800余個。構建起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共同體機制,探索實現“工帶農、企帶村”共同富裕發展。
未來農發生物將繼續深耕食用菌行業產業鏈,布局食用菌深加工,進行蘑菇多糖提取,開發即食產品、藥用針劑等,不斷豐富產品種類,上連市場下連農戶,構建食用菌產業發展體系。力爭發展成為國內一流的現代高效農業重點示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