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作為指導全年“三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文件提出要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這對于食用菌產業發展來說無疑注入了強勁動能。
自新世紀以來,食用菌產業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等方面作用明顯,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培育和壯大食用菌產業的政策和舉措。特別是作為全年“三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近年屢次提到發展食用菌產業,2017年首次將食用菌列為“優勢特色產業”;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等產業”;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創新驅動發展。通過科技創新、推廣綠色有機種植技術等手段,食用菌品質和附加值明顯提升,企業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擴大,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加快,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壯大。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壯大食用菌和藻類產業”,為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政策支持。2024年文件雖未直接提及“壯大食用菌”,但涉菌政策覆蓋文件六大部分28條,涉及耕地利用、設施農業、循環經濟、消費幫扶等領域,政策含金量顯著提升。2025年文件中直接提到要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可見這些年國家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在政策支持、產業定位和發展路徑上呈現出逐步深化和系統化的趨勢,成為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踐行大食物觀,不僅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更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近年來,食用菌產業被納入“大食物觀”“大農業觀”和“三物循環”(植物、動物、菌物)的頂層設計。食用菌從早期的“特色農產品”逐步升級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的核心產業。已成為繼糧、油、果、蔬之后的第五大種植業,年產量突破4200萬噸,占全球75%以上,成為“大食物觀”下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一環。通過生物科技實現“向微生物要蛋白”成為蛋白替代策略中技術最可行、前景最廣闊的路徑選擇。
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其重點任務之一是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開發食用菌食品。在健康飲食觀念的引領下,食用菌已不再是山林間遙不可及的珍饈,其以獨特的營養價值與風味,不僅提升了餐桌食品的“含菌量”,豐富了人們的味蕾體驗,更是成為大食物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成為現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食物觀的踐行給食用菌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食用菌產業作為我國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特色高效農業的典范,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大。大食物觀的踐行還倡導綠色、低碳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食用菌作為綠色、有機、無公害、功能食品逐漸成為消費熱點,又因其作為綠色循環農業,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民的增收致富,為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踐行大食物觀,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近年來,我國在食用菌行業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領銜申報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通過基因編輯技術、航空育種技術等培育的食用菌優質菌種推動了菌種“芯片”創新變革,破解了產業“卡脖子”難題。此外,以人工智能、區塊鏈、AI技術、物聯網等新技術廣泛應用于食用菌生產中,加速從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到管理和市場營銷的全方位數智化改造,提升了食用菌產業數字化水平,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
總體而言,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注入政策確定性,在鄉村振興與大食物觀的“雙輪驅動”下,食用菌產業作為拓展食物來源、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必將迎來大發展。未來,食用菌產業需進一步整合政策紅利,強化科技創新與生態循環,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服務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