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農村經濟變革的新思維
發布時間:2003-06-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農村經濟創新分析》評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改革一發而不可收,以洶涌奔騰之勢,直指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最終取向。整個農村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包括制度創新、結構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構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體系,這個創新體系展開和深化的過程,就是整個農村改革全面推進的過程;這個創新體系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形成雛形的過程。由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國風同志的新著《農村經濟創新分析》即是站在創新理論的前沿和高度,以全新的視角系統研究分析農村經濟由改革促創新,以創新求發展的推進過程和發展軌跡,進而把農村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一、關于制度創新
在農村各個領域的創新中,制度創新由于有其特殊的政策、經濟和文化背景而尤為重要。生產經營制度的創新,也是農村經濟制度創新的開端。如果從創新意義上分析中國農村改革,則制度創新是其他創新的前提,起著決定性作用。其一,制度創新是其他各項創新的基礎,沒有制度創新賴以形成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機制,其他各項創新就沒有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其二,制度創新的進展和深度,決定了其他各項創新的進展和深度。無論是結構創新、技術創新,還是管理創新,都只能在制度創新提供的環境中施展。農村改革與發展實踐證明,只有農民從制度安排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產經營主體,進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才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產生力,才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我國農村經濟制度創新,逐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體制障礙和深層次矛盾。作者的制度創新分析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揭示了中國農村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整個過程和基本軌跡。
二、關于結構創新
“結構創新分析”,主要是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經濟結構的創新。農村經濟結構的創新是通過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來實現的,主要解決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由數量擴張向提高質量效益轉變的農業升級轉型問題。
結構調整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放手發動農民群眾去實踐、去創造。同時發揮引導服務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互補作用,抓住幾個帶有方向性的問題,不斷向前推進。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帶動結構調整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二是加快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優質化。三是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為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四是加快發展畜牧業,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提高農民收入和增加農民就業。五是推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六是積極穩妥地發展小城鎮,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
制度創新與結構創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理論上來說,制度創新是結構創新的前提和基礎,結構創新是制度創新的邏輯必然。正如農村經濟的制度創新一樣,農村經濟的結構創新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作者對兩者的內在聯系及因果關系做了詳細分析。
三、關于技術創新
在建立穩定的經濟運行機制和新體制后,推進技術創新應成為政府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主要政策取向。加速農業的技術創新,便成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必須把農業科學技術研究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科學技術的需求結合起來,使技術創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推進農業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通過回顧中國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歷程,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律,分析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得出這樣的結論:創新是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共出現過三個方面的大的創新,即制度創新、結構創新和技術創新,每一次創新的出現,都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出現一個大的跨越。制度創新、結構創新、技術創新,三位一體,構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體系的完善的創新機制。農民群眾是農村經濟創新的主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創新,必須充分發揮和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