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副部長劉堅:抓好“三節” 降低生產成本
發布時間:2003-07-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就節肥節水節藥問題答本報記者
今年5月,農業部下發了《關于開展節肥節水節藥試點工作的通知》,為什么要進行試點?如何推進全國“三節”工作的開展?近日,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回答了記者提出的有關問題。
問:請您談談“三節”問題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答: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后,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一方面要發展優質專用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著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還要加法減法一起做,努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肥料、水和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約占種植業生產物資投入總額的近70%。它們的科學使用,對提高農產品的品質關系密切。然而長期以來,其利用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在節本增效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所以,2001年農業部在研究如何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增加農民收入時,提出要解決“3個30%”的問題(即化肥、農藥、灌溉水的現有利用率在30%左右)。近兩年,我們越來越感到,抓好“三節”,是當前十分緊迫和必要的工作。
問:我國肥料、農業用水和農藥的利用狀況如何,主要問題是什么?
答:我國每年化肥使用量折純4000多萬噸,占世界總量的1/3;每公頃使用量達240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施肥結構不合理,氮肥偏多、鉀肥偏少。氮肥的當季利用率僅3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由于肥料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經濟損失巨大;而且還造成農產品硝酸鹽積累,影響農產品品質,同時又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壞農業生態環境。
我國水資源緊缺,人均水資源約240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可是農田灌溉水的實際利用率僅有33%,灌溉水量超過作物實際需水量的1倍甚至更多。我國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的旱作農業區約8000萬公頃,70%分布在年降水250--600毫米的北方地區。由于粗放經營,農作物對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只有30%。干旱缺水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由于藥械技術性能差,質量問題突出,綜合防治技術到位率低,我國農藥的利用率只有30--40%,平均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噴灑的農藥有2/3飄散到空氣或流入土壤中,不僅污染了空氣、土壤和水,增加農產品農藥殘留,而且提高了病蟲害的防治成本。
問:抓“三節”對于當前農業生產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答: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發展戰略的主題。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提高其利用率,是關系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大事,是促進我國農業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抓好“三節”工作,有利于發揮肥、水、藥的增產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而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還可減輕因不合理施肥施藥帶來的面源污染。這是一項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還有生態效益的戰略性措施,必須給予高度重視,下決心切實抓好,抓出成效。
問:農業部如何推進全國“三節”工作的開展?
答:解決肥、水、藥3個30%的問題意義重大,是件帶有方向性的事情。雖然有一定難度,但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今年,農業部已把節本增效作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性措施來抓,以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為依托,廣泛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建立“三節”試點,集成推廣科學施肥、安全用藥和旱作節水技術,提出一系列有效措施,研發一整套實用技術,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健全一套監控系統,建立以效益為中心的新型農業技術體系,力爭盡快解決好肥料、水、農藥利用率低的問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