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名牌:光有公示還不夠冀者
發布時間:2003-08-2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8月10日,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推進委員會公示了首批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名單,誠請社會各界予以監督。(據8月12日《南方農村報》)這是廣東省首次進行“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的評定工作,今后每年都將進行一次。政府推進農業名牌戰略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而與之相比,各個農業龍頭企業自身主動力創名牌的動作卻稍顯平淡,讓人頗有些“皇帝不急,急太監”的感覺。
就在此前,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對外公布的進入2003年“中國名牌產品初選名單”的140家企業的144個品牌、155個產品中,農化行業僅有12個品牌入選,還不足總數的10%(據《南方農村報》)而12個品牌中更沒有廣東品牌的身影。這顯然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的聲望極不相稱。
近年來,我國由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跌,“賣難”問題相當突出,農民增產不增收。在國內市場已趨于飽和的情況下,只能放眼全球。但由于我國大多農字號企業,依舊抱著“農產品只要能吃飽就行”的陳舊觀念,缺乏品牌建設,從生產到銷售的諸多環節都過于粗放,因此許多農產品一走出國門就因農藥殘留、生產標準等問題被殺得一敗涂地。就連一向以外向型經濟見長的廣東也難逃此劫。
毫無疑問,創立農業名牌是改變現狀的唯一出路。如今在市場上十分活躍的維維豆奶、伊利牛奶等農產品就嘗到了名牌效應帶來的甜頭,而其他產業中如海爾、紅塔山等名牌早已成為企業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受到地域、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農業名牌(尤其是農產品名牌)的培育周期較長,收效較慢。許多農字號企業觀念陳舊、技術落后、管理混亂(許多企業都是家族式管理或由鎮辦企業轉變而來,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認識不到創立名牌的迫切性。他們往往將地方特色產品等同于名牌,只愿吃老本、不原搞創新,品牌意識相當欠缺。就拿此次公示的42種農業名牌來說,提起鳳凰單樅、四會沙糖桔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要問起這些產品的品牌,就絕少有人知曉了。
誠然,政府進行農業名牌的評定必然會對名牌戰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此次評定只是對產品質量、市場份額等諸多要素做的一次綜合性考量,而真正的名牌卻在人們心中。顯然,要使產品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享有較高的美譽度,光有公示遠遠不夠。政府還必須給予農字號企業相當的技術支持和觀念引導,使他們真正有意識、有能力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實現產業化生產,將品牌建設進行到底。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