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認證怪!一類標識 四位“婆婆”
發布時間:2003-10-0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近日有讀者向本報反映,買食品時,不知道該買貼何種認證標識的。目前市場上出現打著各種“綠色環保”大旗的農產品很多,消費者難以辨認,無所適從。
認證標識名目繁雜
走訪北京的食品市場,發現食品上的認證標識的確名目繁多,僅農產品的認證就有“安全食用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4種認證標識。記者在家樂福國展店超市采訪了20名顧客,只有5位能分辨“綠色食品”的認證標識,但是沒有一位顧客知道其他3種標識,更不知道這4種認證標識的區別。
據了解,這4種標識的認證機構各自獨立,互不隸屬。“安全食用農產品”的認證機構是北京市食用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建設辦公室。該辦公室在接受咨詢時稱,他們是北京市農委的一個行政機構,認證費用比“綠色食品”低,一個蔬菜品種需要1000元的認證費,土地環境檢測費3000元,由檢測站檢測后發證書,具有3年的有效期。
其他3種標識的認證機構也和不同的行政機關有關,有機食品的認證機構,是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的認證機構是農業部下屬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該中心負責全國綠色食品的統一認證和最終審批;無公害食品的認證機構較多,目前有許多省、市、區的農業主管部門都進行了無公害食品的認證工作。
一個農產品,4種認證體系,不僅讓老百姓眼花繚亂,也影響了食品安全。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上官新晨認為,混亂的優質農產品認證體系和沒有章法的管理體系是目前最主要的問題,這也是影響食品安全的大問題。如果不統一認證機構,把多頭認證變成統一管理,盡快制定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環節的安全標準和規程,加強檢測,很難保證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優質。
“各個部門利用本身的資源搞起了創收,征收認證費用,這不僅使標準混亂,也阻礙農民進行農產品認證的積極性。”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專家蔣和平這樣認為。
綠色食品竟遭綠色壁壘
各部門分頭管理農產品質量認證,一方面使食品安全存在隱患,另一方面,也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據業內人士透露,許多遭遇歐盟綠色壁壘的農產品,其實已經取得了國內“綠色食品”認證,但是歐盟還是以沒有達到安全環保標準,把中國農產品擋在國門之外。
專家介紹,在我國實施了十幾年的綠色食品質量認證標準體系,是結合我國國情發展起來的質量認證體系,國際上并沒有對應的標準體系,綠色食品遭遇綠色壁壘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尷尬,也是對我國農產品認證體系的巨大諷刺,多家認證體系竟然沒有和國際標準相銜接。
統一規范勢在必行
實際上,為理順我國的農產品認證認可體系,近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等9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建立農產品認證認可工作體系實施意見》,提出中國將建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認證認可體系的總體構想。
《意見》提出,在今后一段時間里,中國建立農產品認證認可工作體系的重點,就是借鑒和引入工業產品認證認可的經驗和做法,統一認可制度、統一認可機構、統一認可標準和認可程序,保證認可工作的公正、公開、公平,加快農產品認證工作。
建立這樣一個統一體系,能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嗎?專家蔣和平說,建立統一的認證體系是發展的趨勢,但是解決認證問題還要使認證機構具有公益性,不再收取高額的認證費。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認證就具有公益性,以美國為例,認證機構不向生產者收取任何認證費用,政府撥款負責認證機構的運營。
北京市新世紀認證有限公司的有關人士也介紹說,國外不少認證機構是獨立于行政機關之外的,完全是商業化運作,靠公司的認證信譽來生存,如果公司認證的產品出了問題,公司要負連帶責任。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